“地韵湘行”红土育新苗:双课堂融通“精神-产业-文明”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14 13: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敏军 张妍   阅读 8.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高校实践教育正以创新形式点燃乡村少年的求知火种。2025年7月14日至8月2日,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汾市镇南岸村南岸小学开展为期20天的支教服务,以“精神铸魂+产业筑梦+文明溯源”三维实践课程,为南岸小学学生打造贯穿红色教育、现代农业与文化遗产的沉浸式“行走双课堂”,探索新时代支教实践育人新范式。文明溯源:田野中唤醒文化传承使命7月27日,实践团将课堂延伸至千年文明现场。在渡头古城遗址,师生共同测绘汉代城墙夯土结构;深入石门村明代建筑群辨识榫卯技艺;攀登山巅溶洞记录地质演变痕迹;于东林古寺辨析儒释道文化交融脉络。通过“遗址考察+古建保护+地质科普”三维实践,孩子们触摸着家乡的历史肌理,“文化遗产保护接班人”的自觉担当悄然萌芽。

红色根脉:在革命圣地触摸信仰力量

8月1日清晨,实践团带领南岸村的孩子们徒步抵达湘南起义“临嘉”三县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临武县竹树脚。在贺辉廷烈士塑像前,孩子们凝神聆听革命者无畏牺牲的事迹;走进陈列馆,透过斑驳的标语墙、湘南起义地图的史料,感悟“支部建在连上”的基层组织伟力。这场在革命摇篮中开展的实景思政课,让“赓续血脉”的信念扎根童心。

产业密码:解码乡村振兴科技引擎

同日下午,“双课堂”无缝切换至临武鸭全产业链。在智能化恒温孵化基地,乡村儿童惊叹于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深入华润养殖场亲手投喂鸭群,体验生态养殖的生动实践;走进舜华加工基地,目睹严格质检流程与新式包装生产线。从一枚鸭蛋的孵化到成品出厂,孩子们在产业一线读懂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

实践育人:行走的双课堂点燃乡野星火

暮色中的渡头古城遗址上,测绘夯土墙的专注身影与石门村古建的飞檐轮廓相映生辉;清晨竹树脚的革命旧址前,孩子们在贺辉廷烈士塑像下触摸信仰烙印;午后临武鸭基地里,孵化器的科技光芒与喂鸭欢笑声交织成产业兴农的启蒙课。这场贯穿“文明守护·精神铸魂·产业启智”的行走双课堂,以红土为纸、产业为墨、历史为笔,在文化遗产的现场守护、红色基因的血脉传承、现代农业的亲手实践中,让“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种子悄然扎根。

当地质锤叩问千年古城的回响遇见革命历史的深沉,当现代农场的喧腾呼应孩童的欢语,孩子们用脚步书写了“文明·精神·产业”三位一体的成长印记,为乡村振兴注入薪火相传的青春力量。中南大学“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以大地为课本、以产业为教案、以历史为导师,构建了“移动课堂+在地实践”的创新教育链。其探索证明:将支教深度融入红色教育、特色产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激发乡村儿童“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赤子情怀,更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点燃乡土星火的庄严序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