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推普”遇上“科普”,看津陇高校携手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4 13: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晓芳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遇见格桑”实践队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西藏地区携手实践,两校师生以云端+线下的方式让“科普”与“推普”相互赋能,生动诠释了教育协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联合课堂开在了临夏康乐

7月13日,正在西藏地区社会实践的天津大学“遇见格桑”实践队与正在临夏康乐社会实践的兰州交通大学“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与深度互动,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鸣鹿乡拔子沟村的小学生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联合课堂。

科普板块:科技兴邦展宏图 语言之力通人心

天津大学“遇见格桑”实践队负责人张之群以《论三峡大坝的前世今生》为题,以建设历程、防洪抗旱、长江航运、水力发电四个板块详细解构了三峡大坝从构想到竣工的史诗历程,系统展示了三峡大坝的综合效益与深远影响。课程通过三维动画与历史影像还原大坝缩短船只过闸时间、采用五级船闸等关键技术突破,特别聚焦分级蓄水设计破解泥沙淤积困境的创新方案。这堂课程不仅展现了中国水利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更以“国之重器”的建设故事激发了拔子沟村师生对工程奇迹背后的民族智慧的深刻共鸣。课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夯实了科普教育的深度,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又为后续推普活动注入了科技赋能与文化自信的双重动力。

▲图为孩子们在三维动画展示中感受三峡工程的科技魅力

 推普板块:山川异域同声语,推普助力共繁荣

课堂上,拔字沟小学的学生们被三峡水利工程的宏伟与智慧深深吸引,他们全神贯注,仔细聆听。天津大学实践队的科普课程结束后,兰州交通大学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诵读郦道元《三峡》经典片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在朗朗书声里开启普通话专项教学。针对文言字词,逐字纠音,例如“阙(quē)”“嶂(zhàng)”的准确发音;针对朗诵节奏,依据文言文平仄韵律教会他们把握停顿,体会“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气势与“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悠然。一番互动后,孩子们不仅能流畅、标准地诵读全文,还能用清晰、生动的普通话诠释文言意境。他们兴奋说道“原来用普通话读文言文,能更深刻感受三峡的壮观,原来普通话能把文字讲得这么有意思”。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实践团成员讲解《三峡》

孩子们认真听实践团成员讲解《三峡》这堂联合授课,成功突破地域和学科限制,实现“推普”与“科普”跨学科深度融合,生动践行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中“教育协作促进语言文化共融”的核心理念。

推普之行“同频共振”

7月14日,兰州交通大学“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天津大学“遇见格桑”实践队开展线上座谈共探推普实践创新路径。两支团队根据在临夏康乐和西藏地区开展推普的实际情况,围绕推普工作的完成度、创新实践及未来合作方向展开深入交流,旨在通过资源共整合协同创新,共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图为两支实践团队开展线上交流

兰州交通大学“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负责人陈晓芳介绍了学院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平台,组建“同言语 共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并连续5年组织文学院学子结合自身专业赴临夏康乐、武威天祝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普通话推广,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概况。天津大学“遇见格桑”实践队负责人张之群分享了实践队与西藏林芝嘎达村的合作经验。他们通过生态致富、民族团结调研及支教活动,探索“推普+职业技能”模式,将普通话培训与藏区种养殖业、手工业结合,提升当地群众就业能力。

在交流中,两支实践团队围绕推普工作的政策落实、实践难点及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双方就如何结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政策、应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多样性挑战、创新宣传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分享了各自在“语言+文化”“语言+科技”融合中的推普实践经验。通过交流,两支实践团队进一步明确了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向,为后续深化推普工作奠定基础。

撰文 | 王翠翠

图片 | 单凌芝 康令作栋

一审 | 柳改玲 陈晓芳

二审 | 施长鑫

三审 | 勾刘晓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