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怀揣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2025 年 7 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蒲茶新语” 实践团踏上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的土地。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以专业学识为笔,以实地行动为墨,为当地蒲坑茶产业的突围与升级,书写着充满青春活力的 “振兴篇章”。
高山藏佳茗:蒲坑茶的潜力与困境
石潭镇的群峰之间,孕育着一株株承载数百年历史的蒲坑茶。生长于海拔 800 米以上的高山茶园,独特的气候与地理馈赠,让这里的茶叶沉淀出 “清、香、甘、滑、醇” 的非凡特质。如今,全镇将近8900 亩的种植规模、约320 吨的年产量、近 6800 万元的产值,以及 380 户茶农的生计所系,勾勒出蒲坑茶产业的基本轮廓。
图为石潭茶产地风光
然而,这颗 “深山明珠” 却面临着发展的桎梏:茶农分散种植导致标准化生产难以推行,品牌缺乏系统塑造而知名度有限,销售渠道困于本地熟客与微信朋友圈的小圈子…… 优质茶叶的市场价值,始终未能充分释放。
图为蒲坑小学内景
“蒲茶新语” 实践团的到来,始于一场深度的 “寻茶之旅”。队员们走进茶园触摸晨露沾湿的茶叶,蹲在茶农家的门槛上倾听经营难题,在 “蒲坑小学” 的旧址感受乡土文化的根脉,更前往茶厂学习揉捻、烘焙等制茶环节。亲身实践让他们清晰洞察:蒲坑茶的突围,亟需从品牌、技术、渠道三方面破局。
图为茶厂生产车间内景
文化铸魂:让蒲坑茶 “有身份、有故事”
在石潭镇的日夜里, 实践团成员的足迹不仅印在茶园泥土中,更刻在对当地文化的挖掘里。他们深知,品牌的生命力源于独特的文化内核。为此,队员们从蒲坑茶的历史渊源、制茶技艺、山水环境中汲取灵感,为品牌升级注入创意:
结合石潭镇层峦叠嶂的自然风光与茶农手工炒茶的传统场景,团队为宣传海报设计提出融入地域元素的建议,让每一张海报都成为传递 “自然、健康、醇厚” 理念的载体;
图为实践团制作的宣传海报
从会议室里与当地政府的细致磋商,到茶农家里的促膝长谈,团队的每一份方案都凝结着对 “如何让蒲坑茶被更多人知晓” 的深度思考,更彰显着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团与茶企人员伙生哥洽谈
创意传播:用 “新声量” 唤醒市场活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蒲坑茶走出深山? 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的广阔舞台。在当地茶商伙生哥的热情配合下,队员们化身 “创意小分队”:有人手持摄像机穿梭于茶园捕捉晨雾中的嫩芽,有人拿起脚本琢磨如何用网感语言讲述制茶故事,有人对着镜头试喝茶叶,只为呈现最真实的 “甘滑” 口感。
一系列聚焦 “生态之源”“匠心工艺”“独特风味” 的抖音短视频应运而生。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同步投放在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等平台,用年轻化的表达,让更多人透过屏幕,闻到了来自石潭高山的茶香。
图为实践团制作的宣传视频封面
青春答卷:以茶为媒,续写振兴新篇
从品牌 IP 的打造到电商渠道的拓展,“蒲茶新语” 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力量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动能。他们的努力,不仅是为蒲坑茶寻找一条从 “深山好茶” 到 “知名品牌” 的转型之路,更是为 380 户茶农探索一条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
图为石潭镇街景
这个夏天,广外青年与石潭镇的故事仍在继续。当蒲坑茶的香气随着新媒体的传播飘向更远的地方,当茶农们的笑容因市场的拓展愈发灿烂,这支年轻的团队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生动一笔 —— 以青春之名,让茶香远扬,让振兴可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胤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