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21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苗夏令营"支教队深入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润店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秉持"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理念,为赋能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支教团队将创新与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此次实践既是对"扶贫必扶智"理念的生动践行,也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体现。
光影间的科学启蒙:从手影游戏到探索欲生长
"老师快看!大灰狼在吃小兔子!"7月10日上午,8岁的赵小雨(化名)借助阳光摆弄手影,墙壁上的影子随指尖灵动变幻。这是支教队为93名乡村学生设计的“影子魔法课”,也是青苗夏令营开营第四天的惊喜环节。
支教队员小棉老师坦言,备课时曾担心光学原理超出孩子认知,但当她示范手影动作后,孩子们迅速模仿掌握,所有顾虑烟消云散。
45分钟的课程里,孩子们创作出47种手影组合,12名学生自发分成4组,协作编出完整故事。五年级学生王小明(化名)还意外发现,不同颜色的光线能让手影染上色彩,志愿者当即调整课程,增设"彩色影子"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光影的奥秘。
图为小棉老师在进行手影教学.土豆老师摄。
餐桌上的成长关怀:营养午餐里的育人细节
中午时分,支教队员忙着协助食堂分餐:提前按班级分装的午餐包含主食、荤素菜品,营养搭配均衡。学生们在教室内安静就餐,秩序井然。
图为四年级学生集体吃饭。小樱老师摄
“营养午餐解决了部分孩子中午回家吃饭不便的问题,也为下午学习攒足了劲儿。”校方介绍,统一餐食标准还减少了浪费,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家长们也纷纷点赞:“不用天天操心孩子午饭,还帮他们养成了好好吃饭的习惯。”这一细节,彰显着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为校园增添了安全与温暖。
图为学生家离校,在食堂吃饭。小樱老师摄。
自然书签:残缺之美承载情感记忆
午后烈日稍减,支教队员小猴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花园,每人领取透明文件袋,任务是收集5种不同植物叶制作"自然标本书签"。
图为小猴老师在介绍叶子。布明老师摄。
7岁的李小花(化名)蹲在树下认真比较叶片,最终选择了一片带虫洞的叶子:"这片有洞洞,像星星。"她的选择跳出"完美样本"的常规认知,让人瞥见孩童视角里残缺独有的美感。活动结束时,13名孩子共制作46张书签,将其夹在课本、字典中,既便于日后快速查阅,更成为承载课程记忆的情感寄托。
图为一年级集体展示制作的树叶标本。小猴老师摄。
支教队员小猴老师表示,制作的书签,并非仅是自然课的手工作品。他希望当学生们每次翻开课本和字典,看到书签时,仍然留存着对这节课内容的记忆。
从“沉默”到“分享”:支教带来的成长蜕变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对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深化,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标。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教育,有利于培养、稳住、留住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青苗夏令营支教队在为期三日的课程安排中,有效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与表达能力。
“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打开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润店小学校长感慨道。夏令营期间,这样的变化清晰可见:开营首日,仅有23名学生愿意主动分享创作思路;而在手工课程中,93名参与者里有81人举起手,讲述自己的作品构思。
通过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互动课程,支教队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暑期生活,更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短期支教是播撒种子,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支教,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支教队队长说,更期待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乡村教育。
图为土豆老师在介绍昆虫。奇奇老师摄。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苗夏令营支教队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有效激发了乡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动能。据悉,本次支教活动结束后,支教队也将继续秉持“扶贫必扶志”的理念,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部署,深化校地合作,完善长效帮扶机制,定期回访并捐赠学习物资,持续支持孩子们的成长。确保帮扶成效长效化,为培养新时代乡村人才贡献力量。
撰文 | 何苗
一审 | 刘薇
二审 | 陈盛贺
三审 | 张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