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石榴籽”实践团延边探访朝汉民族交融

发布时间:2025-08-14 21: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伊琳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7 月 20 日,“石榴籽”团队抵达延吉市。作为跨越千里而来的青年调研团队,队员们在延边的七日行走,恰似翻开一部立体的民族交融史诗,从历史深处的并肩奋斗,到当下生活的文化共鸣,再到青年一代的行动自觉,每一页都写满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的生动注脚。

一、历史肌理里的交融基因:从共同奋斗到精神共鸣

延边的晨光总带着淡淡的民族风情,而博物馆的展陈则为这份风情铺就了厚重底色。在 “延边历史展厅”,明清时期的屯田文书上,汉族与朝鲜族农户的联名落款清晰可见;抗联斗争展区的步枪、粮袋上,不同民族的手工痕迹重叠交织。“那时没有民族之分,只有‘保家卫国’四个字。”当队员们的指尖划过那组支援抗联的老照片时,队员们突然明白,延边的民族交融从不是刻意为之的 “课题”,而是在共同开发边疆、抵御外侮的岁月里,自然生长的精神根系。

图为“浴血奋战,共同抗敌”雕塑

在 “多民族团结展厅”,一件特殊的展品让队员们驻足良久:一件朝鲜族传统服饰,内衬却缝着汉族的盘扣技法,领口还绣着满族的云纹图案。 “穿得暖,心才贴得近。” 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藏在器物里的温度,藏在 “你帮我种稻,我教你织布” 的日常里,藏在 “共同的土地要共同守护” 的信念里。这些跨越时空的细节,恰恰说明今日延边的民族团结,是历史写就的必然。

图为朝鲜族传统服饰

二、文化肌理中的互鉴密码:从符号共鸣到生活共生

如果说博物馆是民族交融的 “历史档案馆”,那么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便是这场交融的 “活态实验室”。队员们握着毛笔学写 “民族团结” 的朝文表达,笔尖在纸上晕开墨痕的瞬间,老师笑着说:“别看文字不同,笔画里的力道,和你们写汉字的‘横平竖直’是一个道理。”文化的差异从不是隔阂的理由,反而像不同的音符,能谱出更动人的旋律。

走进朝鲜族乐器店,店主的演示让队员们惊叹:伽倻琴的丝弦震颤间,竟能听出几分古筝的清越;长鼓的节奏里,藏着与汉族腰鼓相通的明快。“你看这琴身的弧度,” 她指着伽倻琴与一旁的古筝对比,“都是依着咱们东北人的身形做的,顺手,才传得远。” 而在投壶店,当汉族与朝鲜族的投壶规则在队员们的欢笑声中重叠,老板那句 “都是祈福纳祥的心意”,道破了文化最深层的共鸣 —— 形式或许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分过民族。

图为体验伽倻琴

随机走访中,卖打糕的朝鲜族阿姨会用流利的东北话招呼汉族顾客,开民宿的汉族老板能哼几句朝鲜族民谣。这些日常场景里,没有刻意的 “融合表演”,只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自然共生。

三、青年视角下的传承答卷:从观察感悟到行动自觉

作为由汉族、壮族青年组成的团队,队员们的调研不止是 “旁观者” 的记录,更是 “参与者” 的思考。在整理博物馆史料时,队员们发现: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从来少不了青年的身影 —— 抗联队伍里的青年战士、建设时期的青年垦荒者,他们用热血与汗水写下了属于他们的时代答案。而今,这份答卷传到了队员们手中。

“历史的石榴籽,由前辈们一颗颗种下;今天的甘甜,该由队员们一代代守护。” 这不是空泛的口号 —— 队员们正整理实践中收集的故事,而那些在民俗园拍摄的素材,将被剪成系列短视频,让更多同龄人看见延边大地上,历史与当下如何共舞,民族与文化怎样共生。

从博物馆里的历史回响,到民俗园中的生活交响,再到青年实践中的行动微光,延边之行让队员们懂得:民族交融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藏在老照片的褶皱里,躲在乐器的共鸣中,写在青年的实践答卷上。作为新时代青年,队员们既是民族交融的见证者,更该是传承者 —— 让历史的温度照亮当下,让文化的密码连接未来,在守护 “石榴籽” 的接力中,写下属于队员们这代人的青春注脚。这或许就是延边大地上,最动人的青年叙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伊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