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普为桥,传红色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14 17: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思娅 李有荣 李元满 孙娜 玉光罕 李建周 张盛杰 董秀娟 张雪艳 杨琴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5日,玉溪师范学院“红绿融合 推普兴边”青年推普团带着课本与红歌乐谱走进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腾冲市明光镇东营村开展推普活动。他们以“推普”为桥,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让生动的红色启蒙课在东营村的青山绿水间流动。

墓园访史,传英雄故事

“我们去一个地方,将故事带回去讲给孩子们听。”志愿者们前往腾冲市国殇墓园,只为把红色故事带进孩子心中。翠柏环绕的墓园里,志愿者们面向“民族英雄”的纪念碑,轻声念出“英雄不朽,精神长存”,郑重献上鲜花,深深鞠躬致敬先烈。熙熙攘攘的人群与静静矗立的石碑叠化,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汇。

回到村里,志愿者把墓园的见闻讲给孩子们听:“那里有很多保家卫国的英雄。”孩子们认真点头,并纷纷举手说:“我们要向英雄学习!”教室里,孩子们在志愿者带领下讲起红色故事,从王二小到刘胡兰。阳光下,他们举着“国富民强”书法作品与志愿者合影。在腾冲东营这片土地上,有无数颗红色的小太阳正在缓缓升起。

“下次,我还要听更多英雄故事!”一个孩子说道。在东营村的红色课堂里,普通话串联起历史与童心,红歌与笔墨浸润着理想,而那些关于英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流传。

▲图为队员参观烈士墓园

推普润心,筑红色根基

教室里,拼音标注的课件展开在孩子们面前,志愿者正逐字逐句教孩子用普通话朗读。“‘祖国’是什么意思?”志愿者的提问还未落地,一个孩子便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用略带乡音的普通话说:“是我们的家!”稚嫩声音逗笑了全班,也让“祖国”二字在朗朗笑声中变得具体可感。课本上的拼音与孩子们指读的小手形成奇妙呼应,普通话成为红色文化的“翻译官”,把抽象的热爱,变成了孩子们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语言。

▲图为队员带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

墨笔挥毫,书写赤子丹心

音乐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回荡在村落间。孩子们整齐地站立在国旗下,小小的脸上满是认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清澈的童声缓缓响起,歌声穿过校园,与绿色的田野相映成趣。红与绿的碰撞里,是朝气与希望的交融。

志愿者握着孩子的小手,用毛笔一笔一划写下“中”“国”二字。墨迹未干,孩子们已用新学的普通话轻声念出“中国!”。毛笔摩擦纸张的沙沙声里,笔墨的厚重与课本拼音的鲜活形成呼应,让“国”与“家”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能触摸、能书写的力量。

▲图为小学生书写红色标语

国歌嘹亮,唱响家国情怀

“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叫聂耳的先生,在昏黄的油灯下写出了我们的国歌……”在志愿者的普通话讲解声中,屏幕上闪过泛黄的影像:聂耳伏案创作的身影、民众高唱国歌的场景。孩子们屏住呼吸,瞳孔里跳动着历史的光影。“他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呀?”扎着羊角辫小女孩的突然提问,让课堂与历史更近了一步。志愿者轻声解释:“就像当年腾冲的英雄们用枪保卫家乡,聂耳先生用音乐保卫国家。”孩子们若有所思,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下“他是多么伟大”。尚不识字的小朋友们则用画笔画出聂耳手持小提琴站在红旗下的景象。“起来,起来,起来……”再唱国歌时,孩子们的声音里多了几分读懂历史的郑重。

▲图为队员讲述聂耳与国歌的故事

风拂过村落,带走志愿的身影,却留下满村 “清澈的爱” 的回响。普通话串联的红色记忆,红歌晕染的家国情怀,如潺潺溪流,滋养着东营村的童年。这是一次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更是红色传承的接力起跑。未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青春志愿出发,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定会在更多孩童心中,开出不败的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