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抵达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屈原祠,与秭归薅草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留英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不仅近距离观摩了薅草锣鼓的精彩展演,更系统梳理了荆楚文化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切实感受到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其在当代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成员感慨道,过往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遥不可及,直至目睹罗老师布满茧痕的手掌击响铜锣,方领悟这些传统技艺实为以世代坚守传承的文化火种。
在实地调研中,团队见证了秭归薅草锣鼓从田间走向舞台的转型历程。罗留英老师率团队于屈原祠完整呈现了传统表演形式:领唱者运用楚地“鸡鸣歌”的高亢声腔,“太阳出来暖洋洋”的唱词生动勾勒农耕图景,与铿锵锣鼓声相融,宛若将千年劳作场景重现于当下。这种真假声自由转换的演唱技法,昔时为开荒筑坝的劳动号子,而今正于机械轰鸣中探寻新的生存土壤。
于县政府支持的非遗工坊内,团队切身感知到传承的温度:墙面张贴着青少年培训班的考勤记录,案头陈列乡村旅游节的演出合约。获悉薅草锣鼓融入脐橙采摘节成为新兴文化项目时,罗老师目光熠然:“我们并非陈列馆中的故物,而是鲜活的乡土记忆。”尤为触动人心的是田野教学场景——老艺人在玉米地指导青年排练,鼓点惊起的飞蝗仿佛应和节拍起舞。此刻顿悟:真正的传承,在于让土地铭记如何歌唱,让青年学会倾听大地之声。团队成员反思到,昔日总将非遗视作文献记载,然见孩童随鼓点自然律动的瞬间,方知这些锣鼓声里蕴藏着跨越代际的文化基因。
这份亲历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的留存,更是生活方式的延续与活化。团队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其意义或许正在于守护这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在场感”,让文化基因在每一次真实的参与和体验中得以传递。他们开始理解,罗老师所说的“鲜活记忆”,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的、可参与的、甚至带点泥土气息的方式,让青年一代真切地触摸到文化的根脉,并最终明白,那些被视为“遗产”的技艺,其实从未远离,它就流淌在乡野的清风里,回响在劳作的号子中,更深深烙印在像罗老师这样默默坚守的传承人掌心的纹路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