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灼灼耀苗乡,千年技艺韵悠长

发布时间:2025-08-15 01: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50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苗族银饰不仅是精美的装饰品,更是苗族文化跃动的图腾,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精魂。其以“千锤百炼”为核心,银匠通过熔炼、锻造、雕刻、焊接等多道工序,将银料幻化为精美饰品,尤擅镂空、錾花等绝技,纹样多撷取自然灵韵与生活图景,寄托吉祥祈愿。

7月12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凤凰古城,与凤凰银饰非遗传承人麻利明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队员们探秘了凤凰银饰的制作过程,并亲身参与到银饰锻制的环节中。

银饰工作室隐匿于古朴的小巷深处。不大的工作间里,光线从古老门楣斜切而入,照亮了墙上悬挂的各式银饰模具和案台上林林总总的工具——形态各异的錾子、精巧的锤头、古拙的拉丝板,还有那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木墩砧子。空气中弥漫着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如雨打青檐,那是麻利明老师正全神贯注地锻打银片。

队员们围在老师傅身旁,目光紧紧追随着他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只见麻老师取过一枚未完成的银项圈,用特制的錾子抵住银片表面,另一只手执小锤,手腕轻抖,力道精准地敲击下去。随着“叮叮叮”的脆响,流畅细腻的花纹如同活物般在银片上游走开来,正是展翅欲飞的凤凰,烙印着湘西苗族的独特印记。

“来,试试手。”麻老师温和地招呼队员们,将温热的银片和工具递到跃跃欲试的学生手中。在老师傅的悉心指点下,队员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将錾尖对准纹路,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敲打。初次的尝试并不容易,力道在迟疑与莽撞间摇摆,线条时断时续,但每一次锤落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味到“千锤百炼”四字的千钧之力。那份专注与耐心,仿佛也随着敲打声,悄然融入指尖的银料深处。

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麻利明老师就出生于苗族银饰锻制之乡、银匠摇篮的德榜村。深受环境浸润与自身热爱驱使,他立志学好这门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麻利明老师成功地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带出湘西,让更多人得以领略这门绝艺的独特魅力。

麻利明老师提到湘西苗族银饰的独特之处在于常以凤凰为图腾,使其作品一眼可辨。此外,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本身魅力独具,涵盖设计、熔炼、锤击、镌刻、镶嵌等多重环节。他先依据设计图稿,将银料熔炼塑形,再以锤击调整厚度,继而通过錾刻、焊接等技法,赋予银饰灵动的生命与精美的纹样。

“岳父那一代,将技艺紧锁在宗族高墙之内,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我做了他女婿,才叩开这扇门。”麻利明老师回忆道。他毅然打破传统樊篱,广收学徒,如清泉倾泻般毫无保留地传授所知所学,只为更好地传承湘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让其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熠熠生辉。

一块银料,需历经熔、锻、錾、刻、焊等数十道淬炼,全凭银匠的一双手、一把锤、一颗澄澈的心。锤击时的力道,錾刻时的精准,焊接时的专注,少一分则失其魂魄,多一分则损其形韵。如麻利明老师这般的传承人,守着老手艺,一锤一凿便是半生光阴,既要耐住寂寞的啃噬,亦要抗衡时光的冲刷。这份坚守,让冰冷的银器浸润了体温,也让古老的技艺得以在岁月长河中绵延。

在恪守传统纹样精髓的同时,激光的精准让古老图腾在毫厘间呼吸,将银饰从厚重的盛装蜕变为轻盈的日常点缀;当苗银元素与现代时装碰撞,在都市秀场的镁光灯下溅起星火;当直播镜头聚焦锻银的火炉,让万千目光见证银料在烈焰中涅槃……创新并未稀释传统,反而助其破开深山迷雾,融入年轻血脉。正如银坯必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型,传统技艺亦需在时代的锻打下,探寻与当下对话的崭新语言。

团队成员坚信,在麻利明老师这样坚守与创新并重的传承人引领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仅能跨越代际鸿沟,更将如凤凰浴火般焕发新生。每一次锤落的清音,都是叩响千年记忆的铜钟;每一次创新的尝试,都是让古老纹样在当代画卷上绽放光华的契机。这份信念,源自他们亲手敲打银片时触及的匠心温度,亦源于目睹传统技艺在年轻掌中薪火相传的感动。未来,随着更多目光的汇聚与参与,湘西苗族银饰定将走出深山,辉映世界舞台,成为中华非遗宝库中永不褪色、流淌着银河的星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