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奔赴蜡魂艺术馆,便深深被这座隐于幽静巷弄的艺术殿堂吸引。馆前蚩尤雕像庄严肃穆,令人顿生敬畏。刘老师引我们步入馆内,陈列的蜡染作品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赞叹。作品以蓝白为主调:蓝色如深邃夜空,似清澈湖波;白色若流云舒卷。蓝白交融间,清新素雅,虚实相生,营造出宁静质朴的艺术意境。
采访中,刘老师向团队成员详尽阐释了蜡染的制作流程。蜡染需经画稿、上蜡、染色、脱蜡、晾晒五步。传承人先将构思的图案绘于布面,再用蜡刀沿线条施以熔融蜂蜡。刘老师示范时,左手轻按布角固定方位,右手执铜刀如握毛笔,手腕悬起若行云流水,刀刃与布面呈三十度角匀速游走。遇直线时臂肘稳如磐石,遇曲线则指节微颤顺势转折,蜡液在刀尖凝成细珠,坠落布面瞬间拖曳出银亮尾迹,宛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待蜡凝固,将布浸入充分搅拌的蓝靛染料。此时蜡层自然龟裂,形成独特的“冰纹”——此乃蜡染的灵魂所在。冰纹如冰花绽裂,似蛛网密布,每道纹理皆独一无二,为作品注入自然神韵。浸染充分后,将布置于100摄氏度的沸水中浸煮2至3分钟以脱蜡。蜂蜡褪去,留白显现,赋予作品崭新面貌,与古典水墨的留白意境遥相呼应。最终经晾晒,一幅精美蜡染方告完成。
作为民间印染工艺的瑰宝,湘西蜡染在材料与工具的甄选上极为考究。其多采用厚实柔软的家织土棉布,赋予作品独特的手工质感;染料取自当地蓝靛,经古法萃取后色泽浓郁深邃,呈现自然本真之美。绘制工具尤为精良:匠人以导热优异的铜蜡刀蘸取蜡液创作。刀具形制多样,确保蜡液均匀附着于刀头,便于勾勒精细线条与繁复纹样,为冰纹的自然生成奠定基础。
这些精妙工艺,植根于湘西独特的材料与工具。在材料与技艺的双重加持下,蜡染纹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深入领悟其技艺内核后,团队愈发关注这门古老手艺在当代的传承之路。
此次调研令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生命力的传递。亲手绘制蜡染时,铜刀的温度与蜡液的流动让团队成员真切体悟到“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看似简单的线条,实则需要手腕力度与呼吸节奏的精准配合。当目睹自制的蜡染在晾晒中逐渐显现冰纹,团队成员感叹道:“每一道裂痕皆为自然的馈赠,此种不可复制的偶然性,正是手工艺术的灵魂所在。”刘老师所述传承故事更令成员们动容,一位老艺人坚持用古法种植蓝靛三十年,只为保留最纯正的蓝色,此般坚守使我们意识到,非遗的珍贵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匠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团队成员一致表示,未来将借助新媒体平台分享调研见闻,以青年视角诠释传统工艺,让更多同龄人感受蜡染之美,以实际行动参与到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