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讯(通讯员 刘晓彤,吴梓诚,周盈盈,周畅)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化州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支由广东二师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深耕化州四载,六赴实地调研,从最初市场走访调研,到如今致力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学科赋能产业、校企联动乡村”的乡村振兴范式,荣获2024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本次调研,实践团通过打造助推“农易宝”病技术落地化州、化橘红文化IP等特色项目,形成“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化橘红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科技护航“橘红苗”:数字赋能筑牢产业根基
实践团以科技为笔,依托“三大”品牌基地,深化与广东二师计算机学院“农易宝”团队的合作。在本次调研中,实践团不断推进“农易宝”病虫害监测系统的宣传和落地工作。该系统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图像识别分类技术,结合实践团下乡调研收集的病虫害数据,能够快速准确识别病虫害问题,检测作物生长状况并提供防治建议。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化橘红全产业链,全方位筑牢化橘红产业根基。
实践团成员勘测化橘红生长环境。实践团供图
在种植端,团队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优势,精准分析化橘红的生长环境与产量的关联性,为“农易宝”监测系统落地化州做好了前期准备。生产端,实践团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销售端,实践团借力数字化营销,通过直播带货等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对直播间观众进行画像建模,精准定位消费市场。
实践团成员测量分析化橘红病虫害问题。实践团供图
文化厚植“橘红魂”:多维宣讲激活传承基因
7月9日至10日,实践团在平定镇大岭村、化州孔庙、化州市博物馆等地开展了“深耕百千万工程,共赴化州发展新航程”主题宣讲活动。这一活动通过展示化橘红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公众对化橘红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实践团成员实地宣讲。实践团供图
此外,实践团还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拍摄宣讲视频。在拍摄过程中,党员同志们带领团队其他成员围绕“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聚焦化州市县域特色经济产业促农增收途径,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绿色崛起”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匠心挖掘“橘红韵”:工艺创新拓宽价值边界
在化州化橘红产业从传统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文化产业跃升的进程中,工艺创新成为挖掘“橘红韵”、拓宽价值边界的核心引擎。实践团立足化橘红产业发展基础和优良土地资源禀赋,深入调研化橘红收藏产业现状与发展潜力。
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匠人以非遗技艺为根基,让化橘红在保留“道地药材”属性的同时,绽放出文化收藏之魅力。例如:收藏市场新宠养生烟斗、化橘红压制而成的象棋等,这些收藏品别具巧思。
实践团成员了解化橘红工艺品。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紧扣“百千万工程”,从工艺赋能、文化传承、推广宣传等多角度出发,多方面探究化橘红工艺品的收藏价值。这些工艺创新让化橘红从单一药材拓展为多元文化藏品,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赋予产品实用与收藏的双重价值。
校地共绘“橘红卷”:长效联动护航持续发展
7月10日,实践团与团化州市委在化州市市政府举行了化橘红专题交流汇报会。校地双方高度重视本次会议,共同为推进化橘红产业发展凝聚共识、规划路径。
实践团与化州市共青团代表合影。实践团供图
汇报会上,实践团队长吴梓诚、队员周盈盈系统汇报了团队成果。实践团指导老师田德路副院长与团化州市委与会代表深切表达了对实践团未来发展的期望。双方在会上明确了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如继续深化与广东二师计算机学院“农易宝”团队的合作,助推“农易宝”技术落地化州;深耕文化挖掘,促进三产融合;鼓励团队参与赛事、发表成果,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扩大化橘红产业影响力等。
实践团成员作下乡成果汇报。实践团供图
指导老师、实践团代表吕泽昊师兄与化州市共青团代表交谈。实践团供图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深耕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一方面完善化橘红生长数据库,有力推动“农易宝”病虫害监测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工艺创新与文创开发,让传统技艺结合现代设计焕发新生。同时,将系统总结“产学研培”四位一体模式与三大基地建设经验,持续打造化橘红特色品牌,与社会各界携手,用数据守护每一株橘红苗,用创意激活每一项老工艺,让化橘红这枚“岭南珍果”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用青春书写“产业兴、文化活、乡村美”的化州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梓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