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南大学“法护湘暮 经法湘随”湘南调研组踏上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土地。这片土地聚居着多个民族,各族文化在此交融共生;目之所及,青山如黛、碧水含烟,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初入江华,调研员们便被这份独特的灵秀与厚重深深吸引,心中对即将展开的调研也充满了无限憧憬与期待。
上午,调研员们在涔天河镇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驱车前往崩塘村开展调研。车窗外,蜿蜒的公路如银带般在山间延展,沿途村落如散落的珍珠,星罗棋布地依偎在青山绿水间。抵达村委会时,几位干部正忙着筹备即将到来的七一建党节—— 他们身着笔挺的红色制服,额角虽渗着细汗,眼神却亮得惊人,那份对党的赤诚与热忱,仿佛要从每一个专注的动作里溢出来。
调研伊始,调研员们首先与村委会主任展开深入交流。谈及村里的数字化建设,主任介绍道,村委会已探索出多项举措推进数字乡村发展与老年人数字权益维护:其一,搭建线上办公群实现村民与干部的实时联结,这座“连心桥” 让村务信息传递与办理效率大幅提升;其二,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全村宽带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三,通过多年来季度性的常态化宣传,老年人防诈骗意识显著增强,相关案例发生率大幅下降,成效颇为亮眼。不过,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待改进之处—— 社保缴纳、水电费缴纳等高频事务仍以线下办理为主,线上服务的普及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调研结束准备离开时,村委会干部特意拎来几袋当地特产梨子,金黄的果皮泛着温润的光泽。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蔓延,正如村民们的热情一般,质朴而醇厚,瞬间温暖了我们的心房。
▲图为调研员与当地干部交流询问 宋文东/摄
随后,调研员们走访了村里的多位老人家。这里的老人多为瑶族同胞,不少已年过古稀。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多数老人身边都有手机相伴,只是使用场景颇为单一—— 要么是刷着循环播放的抖音短视频,要么仅用来看时间、接打电话,鲜少涉及其他功能。像微信支付、网上办事这类数字化服务,大多由在外务工的子女远程代办,住得离村委会近的,则常请村干部帮忙操作。
▲图为调研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宋文东/摄
这种 “有设备缺能力” 的现状,背后藏着多重缘由。通过与老人们拉家常、细致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调研员们渐渐理出了头绪:一是不少老人安于现状,觉得“能接电话就行”,对新功能的学习意愿并不强烈;二是受限于过往的教育条件,部分老人识字不多,面对密密麻麻的图标和操作步骤,难免感到力不从心;三是乡村生活并不清闲,老人们要么忙着打理几分薄田,要么帮着照看孙辈,整日琐事缠身,实在抽不出整块时间琢磨手机里的新门道。
调研告一段落,调研员们前往镇食堂用餐。偌大的食堂里,调研员们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饭菜的香气混合着家常的笑语,热闹又温馨,仿佛一家人围炉而食。短暂休整时,调研员们在镇政府办公室稍作歇息,随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午的行程中。
▲图为调研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宋文东/摄
下午,调研员们专访了卫生院院长。这位院长既有长远眼光,又深谙基层实际,提出的意见兼具指导性与实操性。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基层数字医疗建设仍面临多重梗阻:现有数字医疗系统功能碎片化问题突出,远未形成高效协同的服务体系;医疗类 APP 的适老化改造不仅技术攻关难度大,在乡村的普及更是举步维艰;电子医保卡的人脸识别功能时常因光线、老人面部特征变化等问题出现识别故障;而多数乡村的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现状,更亟待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予以改善。
即便如此,当地卫生院始终在积极破局:不仅搭建起覆盖全村的病例查询系统,让医患双方都能便捷调阅诊疗记录,还组建了专门的志愿服务队,手把手教老年人用手机挂号、缴费、查报告,常态化开展的健康科普活动也融入了数字技能指导。院长的一席话,让调研队深切体会到,老年人数字权益保护这场持久战,仍需更多力量接续奋斗,方能抵达理想彼岸。
▲图为调研员与卫生院院长交流询问 宋文东/摄
暮色渐浓时,调研员们结束了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一天的调研行程。从崩塘村村委会的红色身影到瑶族老人手中的旧手机,从数字村务的“连心桥” 到卫生院里的适老化探索,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数字化浪潮的回应—— 有积极破局的勇气,也有需要跨越的沟壑。
文案 | 宋文东
摄影 | 宋文东
审核 | 许艺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艺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