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风揉土,楚火炼陶。沅河黑陶(十里窑侗黑陶)始于明代洪武年,在沅河镇十里村传了29代,已有六百年的悠久历史。7月13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怀化五溪非遗园,怀揣着“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拜访了传承人邱超老师,在摆满黑陶的工作室里看传承创新,在众人体验制陶的空间里,感受她守护手艺的执着。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在师傅的带领下尝试制作黑陶
刚进工作室,拉坯机转得正稳。一位老师傅坐定,双手覆在陶泥上轻按,陶泥顺势凹出匀称弧度。转盘悠悠转着,陶泥缓缓升起,器物轮廓在指尖渐显。老师傅动作从容,按压拉伸都恰到好处,几十年功底藏在手里,透着老手艺的醇厚。见团队成员看得入神,邱老师笑着递来陶泥:“试试?”队员们轮流上手,刚触到陶泥的温热,就被转盘带得手忙脚乱,要么捏扁了腰腹,要么拉歪了瓶口,老师傅在旁轻扶手腕:“力道要匀,像哄小孩似的顺着它走。”几番尝试,总算捏出个歪歪扭扭的小罐,虽不成型,掌心已沾着泥土的潮气,更懂了“得心应手”背后的功夫。
采访时,邱超老师拿起刚成型的黑陶坯,指尖抚过细腻表面,细数十里窑侗黑陶的历史与工艺。团队成员得知,青釉陶用地龙窑柴烧,色青质坚、薄胎轻便,是沅江流域土陶的巅峰。陶土含铁多,青红色,比普通陶土耐烧,做的油罐、酒坛等能直接炭火煨煮,煨出的食物软糯,留住本味。
图为邱超老师为团队成员交流介绍黑陶历史与发展
全手工工序半点不省:筛料、磨土、拉坯、修整、抛光、风干、上釉、纹饰、烧制,全循古法。明火柴窑让每件作品带着火土印记,泥釉取自天然,是最古老安全的器具。
交流中更觉荆楚文化的浸润。楚地尚黑,与黑陶“亮如漆”的封窑渗碳工艺相合,陶体黑得温润;楚文化“形神兼备”的理念融入造型,弧形腹部既有楚器灵动,又因陶土显沉稳,简素纹饰摹写云气草木,藏着“天人合一”的哲思,让黑陶不只是器具,更载着荆楚的浪漫厚重。
图为邱老师为团队成员们展示陶瓷创新作品
这次调研,懂了匠人守工序的执着——这就是“匠心”。器物凝结着生活智慧,刻着荆楚基因,让老手艺经得起时光磨。这份传承,不只是手艺延续,更是扎根土地、与时代同行的生命力。如今,黑陶也在创新,融入现代元素,老手艺有了新模样。邱超老师说:“黑陶根要扎深,得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喜欢,手艺才能传,创新才有底气。”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相信,这门手艺会以匠心为基、创新为翼,在荆楚文化与时代精神中,成为连接古今的瑰宝,永续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