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一粽,包裹乡土深情。”2025年7月4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红色印记实践团为积极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与“双百行动”号召,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李琴老师带领 18 名学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温度,更以专业所长聚焦非遗传承,致力于通过设计创新为这项传统手艺注入新活力。他们为何将目光投向簕古叶蛤篓粽?因为这项技艺不仅承载着岭南大地的乡愁记忆,更 是数代匠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实践团的走访调研,让我们走近这段关于匠心、坚守与传承的动人故事。
(图:簕古粽产品)二十年一叶裹棕香:“莫球簕古粽”的粽香故事
作为廉江十大手信之一的簕古叶蛤篓粽,第二代传承人莫先生向实践团细细道来:粽叶原材料选自广西深山的簕古叶,叶质厚实自带辛香,与本地高老叶相拥,裹住秘制调味的鲜肉与软糯糯米,经蒸煮后香气能漫出半条巷。从选叶到熬煮,每道工序都复刻着祖辈的手艺。红色印记实践团计划以设计为桥焕新非遗,融合创意与时代特色打造魅力文创,让莫球簕古粽被更多人看见。有团队成员提议将粽子造型融入钥匙扣、冰箱贴等日常物件,更提议为其打造专属IP形象——盼借文创之力,让这枚古粽的故事走进更多人心里。
(图:莫先生向实践团成员讲解“莫球簕古粽”现场)
妙笔一画添粽韵:“莫球簕古粽”的艺术新生篇
实践团成员灵感迸发后,迅速打造出“粽宝”IP形象后。可衍生冰箱贴、手提袋等系列产品的念头稳步推进,让这些成果成为石岭的文化名片。始终紧扣“设计焕新非遗”主线,团队将创意与时代特色相融合,为乡村文化注入了蓬勃新活力。
图为文创IP线稿图和建模后效果图“粽宝”。胡浩俊供图
红色印记实践团的成员说:“我们不仅要记录这些传统,更希望通过数字化设计、文创设计等手段,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并爱上这些非遗技艺。”
(图:红色印记实践团与莫球粽籺传承人合照)
红色印记实践团的探访,不仅让廉江古粽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当二十年老字号的粽香与红色印记实践团同学相遇,碰撞出的,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最动人的篇章。
撰文 | 刘巧青 李卓婧
图片 | 黄海瑶 陈露露 胡浩俊 陈冠桦
一审 | 黄观华
二审 | 彭志瑞
三审 | 陈亮奎 胡庆杰
审核 | 李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巧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