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上寻访之旅,来到湖南守艺手艺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推开工作室的门,木屑混着崖柏的清香扑面而来,会同木雕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向昌平老师正低头打磨一件雕件,指尖的厚茧与木面的温润相映,让大家瞬间触摸到这门古老技艺的温度与脉搏。
与向老师简单交流后,团队成员随他走进作品展示区。光影流转间,一件件木雕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师多年来的代表作,或古朴厚重,或灵秀精巧,每一刀刻痕里都藏着化木为魂的匠心。随后,向老师特意展示了他亲自操刀的关公像:丹凤眼微眯,透着凛然正气;卧蚕眉紧蹙,藏着忠义千秋。最令人惊叹的是关公的胡须,根根分明,细密得仿佛风一吹便会轻颤,很难想象这竟是纯手工一刀刀雕制而成。一位队员忍不住凑近,轻声感慨:“刀痕里藏着呼吸呢,每一笔都像在跟木头对话。”
木雕传承人在与团队讲解木雕作品
此时,向老师的徒弟走上前来,指着一件镂空雕件说:“你们看这‘薄如蝉翼’的做工,寻常人用来形容纱布,可配它才真正贴切。”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木雕的镂空处轻薄得能透见天光,纹理却依旧清晰,团队成员不禁连连惊叹——这哪里是雕刻,分明是用刻刀在木头上“绣花”。
向老师在为团队演示雕刻并邀请团队成员进行尝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大家对制作过程充满好奇,向老师便带团队成员来到制作区。备好木料后,第一步是粗雕成型,师傅们循着图稿大刀阔斧修整轮廓,木屑簌簌落下,作品的骨架渐渐清晰;第二步是精雕细琢,刻刀换得更为精巧,师傅们屏息凝神,每一刀都如履薄冰,人物的衣纹、花鸟的翎羽在此被赋予灵魂;第三步是打磨修整,从粗砂到细砂一遍遍摩挲,直到木面温润如玉,仿佛能映出人影;最后一步是上色涂漆,颜料贴合木材特性,既让风格更鲜明,又能锁住木材水分,让美好长久留存。看着师傅们额角的汗珠,队员们更懂了这门技艺背后的坚守。
回到工作室采访时,向老师谈及传承,眼中满是热忱:“会同木雕不能只躺在展柜里,得让它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他说,现在年轻匠人接过刻刀,掌心温度与前辈重合,刻下的却不只是重复的纹样——他们会让关公的战袍掠过现代家居的线条,让“薄如蝉翼”的雕件藏进生活美学的巧思,在木料清香中混入现代审美的气息。这正如他常说的“刀随木性走,艺顺时代生”,既是对传统的敬畏,也是对创新的注解。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向昌平老师合影
离开时,夕阳为工作室镀上金边,那些木雕作品在光影中仿佛有了生命。团队深知,传承从不是将技艺锁进玻璃柜,而是让每一刀既刻着楚地千年的匠心,也向着未来生长。“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坚信,会同木雕不仅承载着湘楚大地的历史记忆,更会在创新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或许某天,它会以文创的模样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以艺术的姿态融入现代空间。这门手艺终将如流动的河,奔涌千年,依旧新鲜,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