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体健为公,重控有道”实践队体重管理门诊访谈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4 21: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冀璇敬   阅读 70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响应《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及 “体重管理年” 行动要求,2025年7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体健为公,重控有道”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访谈提纲,走进山东省立三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候诊区的电子屏滚动着健康标语,诊室里的人体成分分析仪不时发出数据提示音,而更动人的,是患者嘴角的笑意、医生笔尖的停顿、行政人员话语里的恳切——这些碎片拼凑出体重管理门诊的真实图景,也让“健康中国”的蓝图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一线探访:解码体重管理门诊运行实况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点关注体重管理门诊的运行模式与核心挑战。在与医务人员的交流中,“患者依从性”成为高频词。多位医生表示,许多患者初期减重意愿强烈,但往往在坚持数月后因自我管控能力弱、心理动力不足等原因半途而废,“体重管理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心理与行为管理的长期课题”。

资源配置方面呈现两种鲜明模式:常规门诊因缺乏专职护士或健康管理师,医生需承担从初诊评估到后续随访的全流程工作,导致随访效率受限;而MDT(多学科协作)综合门诊通过整合内分泌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资源,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方案,展现出协作模式的显著优势。

图为实践成员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访谈

通过后续走访调研,团队进一步了解到门诊资源的具体短板:目前仅配备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基础设备,跨科室协作流程繁琐,“联系营养科、康复科需单独沟通且额外收费”,医生普遍呼吁补充专业营养师、运动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同时有医生表示“心理问题是减重失败的核心根源之一”,呼吁加强对患者的行为心理学培训。

患者声音:见证健康管理实效与人文温度

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到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患者的真实体验为调研增添了鲜活注脚。市立四院一位50岁患者通过干预三个月减重12斤,生活状态改善,其“循序渐进”的做法与团队携带的“行为改变阶段理论”访谈提纲相契合。

省立三院有患者通过坚持饮食与运动计划减重40余斤,睡眠和体力显著提升,认为“医生的细心开导”是坚持的关键;另有患者的体检报告显示,经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肌肉量增长2.3kg,体现医疗干预与患者坚持的共同作用。患者提及“医生说偶尔吃顿辣的没事,不用绷那么紧”,反映出体重管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表明该服务并非单纯的数字管控,而是兼顾科学与温度的健康干预。

图为实践队员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帮助患者操作人体成分分析仪

聚焦痛点:剖析服务优化的现实瓶颈

调研中,团队梳理出体重管理服务面临的多重挑战。医保覆盖与费用问题尤为突出,多位患者及医务人员反映,常规项目虽可通过医保报销,但个性化营养干预、减重训练营等特色项目多需自费,“效果显著却让部分患者望而却步”,制约了服务的普惠性。

图为实践队员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与行政人员交谈

线上服务的发展潜力与现实困境并存。医务人员普遍认为线上随访是未来趋势,但目前存在诸多局限:部分门诊因隐私保护仅通过微信一对一沟通,效率偏低;虽有医院尝试将慢病线上管理包扩展至体重管理,但“执行监督难题”尚未解决,多数医生仍认为线下互动更能增强患者坚持动力。

此外,服务覆盖范围有限也是突出问题。目前多数门诊服务局限于院内,与社区、体育部门的联动不足,未能形成院内外协同的健康管理网络,“打通医院与社区的联动壁垒”成为扩大服务覆盖的关键。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体重管理服务的优化,是一场关乎民众健康福祉的攻坚战——既要突破临床诊疗的技术壁垒,更要传递人文关怀温度。团队成员将以调研为基石,把一线洞察转化为专业行动:从推动跨学科协作机制落地,到呼吁医保政策扩容、完善服务普惠性;从打磨更具温度的医患沟通模式,到探索“医院-社区-家庭”联动路径,以公卫人的担当,为体重管理服务架起“科学+人文”的双轨桥梁,让“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宏大愿景,在每一次精准诊疗、每一回暖心随访中,照进百姓生活,托举起全民健康的美好未来。(通讯员:冀璇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冀璇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