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至8月14日,浙江树人学院崇德书院“净螺兴农科创团”赴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横一村福寿螺分布面广、卵块在田间密集出现,对水稻生产与稻田景观造成明显影响。团队通过田间调研、农户问卷与实验室验证相结合,聚焦绿色防控路径的探索与验证,为农业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支撑与青年力量。
田间调研直击福寿螺危害
横一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农旅融合,打造彩色创意稻田与“Hi稻星球”品牌。每逢夏季高温期,福寿螺迅速扩繁,粉红色卵块沿稻埂与沟渠集中分布,给粮食产量和景观维护带来双重压力。
实践队抵达后,与横一村傅书记展开座谈交流,了解福寿螺危害及当地生态农业模式。随后走进稻田与湿地开展实地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样本:成螺217只(平均壳径35±5 mm)及百余块螺卵,同步细化记录生境要素,为后续实验提供充足样本。
在“鸭棚咖啡”等农文旅示范区,队员也在水体边缘发现福寿螺成体与卵块密集分布,进一步印证其入侵范围广、破坏性强。队员在高温条件下开展取样与影像记录,为研究奠定基础。
图为 沟渠区域内可见大量粉红色福寿螺卵块
农户问卷反映真实诉求
为了解农户感受与治理经验,团队发放《福寿螺生态防控调研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结果显示,100%受访者知晓福寿螺及其危害,但仅有65%了解其为外来入侵物种。
在防治效果评价中,8%认为“非常有效”,52%认为“有一定效果”,40%表示“效果一般”。农户普遍反映,现有化学药剂见效快但难以根治,且对田间鱼类、泥鳅等伴生生物有影响。有村民直言:“农药能杀螺,也会伤到田里的鱼、泥鳅。要是有既环保又好用的新办法,我们就放心了。”上述反馈直指绿色防控的迫切需求。
图为 队员在横一村农户家中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
实验室筛选绿色防控方案
样本带回实验室后,团队依托标准化平台开展植物源低毒杀螺剂初筛试验,设置多梯度处理与对照组,重点观察逃逸、摄食与死亡率等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多数试剂会引发明显逃逸反应,其中一种在 0.05 mg/L 浓度下即可产生显著致死效应;部分试剂能显著降低摄食量;新孵化个体的死亡率随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上述结果为绿色杀螺剂的筛选与优化提供了初步依据,也为基层探索低毒高效的防控技术奠定了方法参考。团队同步完成全程记录,积累数据与影像材料,后续计划开展 LC50 测定、毒性机制研究与模拟田间试验,逐步完善技术闭环。图为 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绿色杀螺剂验证实验
团队协作确保实践推进
为保障实践有序推进,团队设立调研组、实验组、宣传组与后勤组:调研组负责对接村民、采样与问卷;实验组负责实验设计与数据记录;宣传组负责摄影与资料整理;后勤组承担交通、物资与饮食保障。多组协同实现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促成“课堂知识—田间实践—问题求解”的闭环推进。
阶段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本次实践坚持“调研—实验—反馈”的路径,形成阶段性成果:一方面,通过样本采集、数据比对与问卷访谈,为基层防控提供可用的实地数据与分析结论;另一方面,实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应用潜力的植物源低毒药剂,为后续试点提供方向与依据。
科研产出持续推进,一篇关于气候驱动下福寿螺入侵与公共健康治理的论文已投稿至国际期刊,另一篇关于福寿螺防治与利用的文章完成初稿。实践团队入选杭州新闻第二届“青爱的杭州”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团队拟将研究报告提交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动成果转化与田间应用,以点带面服务乡村振兴。
图为 团队向村干部汇报调研进展并研讨绿色防控路径
带队教师表示,浙江树人学院“净螺兴农科创团”在横一村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以科学调研呈现入侵实态,以实验探索形成可行路径,以阶段成果反哺基层需求。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提升能力、锻炼担当,以科技助农、生态强农为宗旨,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贡献力量。(通讯员 王汝锞)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汝锞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