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位于昌三峡大坝旅游区,伴随着江风、裹挟着墨香,走进了指墨画非遗传习基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循着墨香而来,以“探索荆楚文化,活化非遗传承”为目标,开启了对指墨画这门古老技艺的探秘。
一、指为笔,墨为魂:三峡指墨画的楚韵根脉
一进门,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三峡手指画第一人”习永钦先生正在创作《西陵峡》。生宣纸上,他手掌蘸墨轻按,晕出浑厚山影;指尖勾勒,崖壁轮廓渐显;指腹一抹,江雾漫过山峦;指甲快刮,浪涛褶皱跃然——浓淡墨色间,西陵峡的灵秀与壮阔尽收眼底。“指墨画的魂,就在这‘以指代笔’的巧思里,”习老师抬头笑道,“古人寄情山水,我们三峡人,就用指尖把瞿塘峡的雄、巫峡的雾、西陵峡的涛刻进墨里。”
该图为习永钦老师的代表作《夔门雄姿》细节图
团队成员凑近细看,《夔门雄姿》中,指腹按压的痕迹透着夔门的硬朗,指尖拖抹的墨痕再现浪拍礁石的野劲,黄色江水与岸边红影交织,既有楚地“乘舲船余上沅”的豪迈,又藏着“沅有芷兮澧有兰”的细腻。这墨色里,是三峡的风骨,更是荆楚文化的血脉。
二、指尖传习:从观摩到体验的匠心对话
见队员们跃跃欲试,习老师特意铺好宣纸,手把手教学。“指尖蘸墨要匀,太湿会晕成一团,太干则线条断裂。”他先示范画山:中指与无名指并拢,蘸淡墨斜擦,“这是三峡的缓坡”;再换拇指蘸浓墨点按,“这是悬崖”。
队员刚蘸墨就手忙脚乱,指尖一歪,淡墨在纸上晕成“墨团”。习老师笑着拿起他的手:“顺势来,把这团墨改成江雾如何?”他引导团队成员用指腹轻扫,“墨团”果然化作漫山云雾,倒有了几分巫峡的朦胧。
图为习永钦老师帮助团队成员修改画损的作品
两个小时的体验,队员们的作品虽稚嫩——有的山形歪斜,有的浪涛像“蚯蚓”,却在指尖与墨的碰撞中,懂了习老师说的“指墨画要‘顺墨性、随指意’,就像三峡的水,既要有奔涌的劲,也要有绕山的柔”。这种互动,让三下乡的实践不止于“看”,更在于“懂”。
三、墨色传薪:从三峡到世界的传承答卷
采访中,习老师展示的“成绩单”令人震撼:2010年在德国办展,成为首位在德举办个人画展的指墨画家;50米三峡长卷落户新加坡;为泰国诗琳通公主创作的作品成中泰友谊象征……“传承不是守着老技艺不动,是让它跨越山海。”他指着墙上的题字“铭记三峡历史,守住指墨非遗”,“这是给你们年轻人的话——三下乡来调研,不只是看,更是要把这墨香带回去。”
图为习永钦老师为团队介绍指墨画走出国门的事迹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团队成员深有感触:习老师不仅用指尖画三峡,更用作品让世界看见三峡。他带村民学指墨画,让农妇的指尖也能绽放墨韵;开发指墨文创书签,让游客把“三峡”带回家。这正是“活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该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三峡指墨画传承人习永钦老师的合影
离开时,“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队员们指尖仍留着墨的微凉。此次三下乡,不仅触摸到指墨画的细腻肌理,更明白:当指尖的墨痕里,既藏着三峡的千年故事,又映着当代人的创新,这门技艺便会如夔门江水,奔涌不息。团队坚信,青年学子接过的不仅是调研笔记,更是让楚韵非遗走向更远未来的接力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