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7月16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廿艺茶韵突击队秉持“传承非遗文脉,活化岭南茶香”的使命,深入潮州开展为期八日的沉浸式非遗实践活动,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探索,以青春之力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能。
八日的实践期间。团队以工夫茶技艺为脉络,“溯源+青年接力+访谈+传播”为主线,串联起从源头到传播的全链条实践。首站深入云雾缭绕的凤凰山脉古茶园。在这里,他们与经验丰富的茶农倾心交谈,深刻体悟到一杯好茶的诞生,不仅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源于茶农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随后,团队走进现代化茶厂,全程见证凤凰单丛茶从晒青、做青到杀青、揉捻、烘焙的完整工序。自动化生产线与传统技艺的交融,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老手艺”在现代产业中的传承与革新——既保留着“看天做茶”的经验精髓,又融入了标准化、精细化的现代管理理念。
在茶山与茶厂,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凤凰单丛从鲜叶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还悉心整理茶农口述的传统种植智慧,精心形成图文与视频资料,为非遗传播留下珍贵素材。
实践的核心环节,团队向非遗传承人林春燕研习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队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在古色古香的茶室中,从温壶烫杯的细致准备,到高冲低斟的灵动注水,再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精妙分茶,一招一式反复打磨。非遗传承人林春霞老师结合技法讲解“和、敬、精、乐”的茶道精神,让队员们领悟到:工夫茶的“工夫”,既是技艺修炼,更是待人接物的处世哲学,非遗传承的不仅是手法,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团队后期制作的教学短视频发布在全网新媒体平台,有效传播了工夫茶技艺。
行程后期,团队积极对话多位跨界先锋人物。
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汉钟,叶大师与队员们分享了凤凰单丛区别于其他单丛茶的独特之处——“粉汤”红茵茶,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让队员们受益匪浅;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石中坚则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大家详细阐述了工夫茶从畲族起源至今的漫长发展历程,让团队对工夫茶的历史渊源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物斤茶创始人李烁则通过展示借助直播电商推广凤凰单丛的成功成果,让团队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无限潜力。
与此同时,团队设计部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凤凰单丛“蜜兰香”“黄枝香”等十大香型,创作系列立体插画,将茶香韵味转化为视觉语言。这些作品不仅制成文创包装、明信片助力茶企推广,更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透过画面感受工夫茶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非遗的大众认知度。
此次实践意义深远:于队员而言,近距离触摸非遗的温度,让文化自信在心中扎根;于非遗本身,“溯源+青年接力+访谈+传播”的模式既留存了珍贵的传统资料,更探索出教育传承、产业创新、大众传播的融合路径,为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于社会层面,实践呼应着“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彰显了当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于地域发展,团队的创意成果为岭南茶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助力擦亮“岭南文化名片”,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基层实践样本。
潮州工夫茶,这一承载着东方智慧的文化瑰宝,从采摘到冲泡的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至诚。它如同一个文化使者,跨越语言界限,用“和、敬、精、乐”的温情,让世界在茶香中读懂中国。从《茶经》《神农本草经》的古籍记载,到文人墨客的诗词咏叹,中国茶的文脉绵延千年,而潮州工夫茶正是这文脉中璀璨的一环。
展望未来,广外廿艺茶韵实践团表示,将带着从非遗中汲取的力量,持续以创意为笔、以行动为墨,让潮州工夫茶的茶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用青年的方式诠释文化自信,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通讯员 骆艳 李妍葶 李俊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