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响应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的时代号召,清华大学致理书院 “致浦清研” 赴沪实践支队联合 “星愿树” 公益项目组,于 7 月 21 日至 28 日奔赴上海,以脚步丈量城市脉络,以调研探寻数智科技与文化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这群青年学子怀揣热忱,在科创高地与文化沃土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观察时代、参与实践的青春答卷。
实践启程,锚定科创文化协同坐标
实践首站,支队走进徐汇区,与徐汇团区委、漕河泾总公司团委展开深度参访。从人工智能前沿动态到智能制造产业布局,从科创经济增速到文化产业活力,学子们在座谈中梳理城市发展脉络,锚定 “科技 + 文化” 协同发展的调研主线,为后续专题探访筑牢认知基石。每一份提问都承载着探索欲,每一次记录都凝聚着思考力,实践的序幕在对未来城市蓝图的憧憬中徐徐拉开。
数智为翼,洞察科技赋能产业新机
为解码数智科技的发展密码,支队同学们锚定多元主体。从机器人相关企业到 AI 峰会,从金融机构到高校实验室,同学们深入考察实践地背景,整理发展脉络中的关键点,构建起多维度的探索矩阵,展开了高质高量、切中肯綮的走访调研。
企业探访,触摸科技温度
支队同学先后走进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学子们在车间与展厅间穿梭:医疗机器人精准辅助手术的场景、工业机器人高效作业的画面、文物保护机器人修复古物的细节,让 “科技服务生活” 的理念变得触手可及。参访之余,同学们还亲自穿戴了傲鲨智能公司研发的外骨骼设备,体验其在提拉重物、仰视作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辅助作用。数智科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医疗、工业、文化传承的具象力量。
参观钛米机器人展厅
支队同学穿戴体验傲鲨外骨骼
平台观展,感受产业脉动
张江机器人谷的创新生态、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全球视野,让学子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澎湃动能。在张江机器人谷展厅内,同学们参观了解了包括脑机接口功能康复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ABB优米机器人和无人工厂与服务机器人等30 余家企业的 50 余项领先技术与产品。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张江机器人谷正以硬核创新书写机器人产业的 “中国答卷”,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对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它的使命不止于 “展示”,更在于推动 AI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算法迭代到场景应用,从国内实践到全球领先,一幅数智时代的壮阔画卷在眼前铺展。
参观张江机器人谷展厅合影
金融对话,读懂创新支撑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座谈交流,为学子们打开了从金融视角理解数智科技发展的全新维度。座谈会上,上交所领导抛出的 “科技崛起靠什么” 这一深刻命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了学子们的热烈讨论与深度思考。大家围绕制度创新如何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金融配套怎样精准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国家战略如何引领科技产业方向等关键问题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持续碰撞。支队李同学在会后深有感悟地说:“上交所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支持科技发展的坚定声音,这背后彰显的正是制度创新对科技进步的强大支撑力量。” 这场金融对话,让学子们读懂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为数智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与不竭动力。
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参观上海证券交易所合影
校企交流,探寻人才根基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一场关于人才培养的分享让清华学子们倍感亲切与共鸣。上海交大创新中心详细介绍了其构建的 “课 - 赛 - 创 - 研 - 普” 一体化育人体系:特色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践,科研探索培养学生的深度钻研能力,科普活动则让学生在传播知识中深化理解。从特色课程的精心设计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实践,上海交大的经验生动展现了高校作为 “人才孵化器” 的核心作用 —— 每一堂课程的讲授、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推进,都在为数智科技的长远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鲜活血液。这场校企交流,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基,而高校的育人体系则是培育这一根基的关键所在。
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合影
文化为魂,探寻创意增长时代脉络
为捕捉文化产业的创新脉搏,支队走访多家代表性企业,从数字娱乐到 IP 创作,从文化场馆到街头调研,勾勒数智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图景。
头部企业,解读创意内核
走进米哈游、鹰角网络、Apex、开天工作室等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创意内核在科技赋能下的蓬勃生命力。这些企业以 IP 为锚点,用技术作羽翼,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生态。
米哈游的游戏世界里,AI 技术让创意落地效率倍增:风格化图片生成赋予场景独特美学,自动化口型技术让角色对话更鲜活,3D 白盒技术精准还原原画构想。其打造的 “游戏宇宙” 不仅承载二次元文化,更通过全球化布局将中国元素融入剧情,实现文化跨圈层传播。鹰角网络则在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中探索,AI 助力美术生成降本增效,物理引擎升级让游戏场景更具沉浸感,《明日方舟》等作品以创新玩法诠释 “游戏即艺术” 的理念。支队的曹同学在参访后回顾,鹰角网络与米哈游的成功,核心在于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融入全球流行的游戏载体,超越了娱乐本身,成为向世界生动传递东方美学与价值观的桥梁。
同鹰角网络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同Apex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开天工作室的展厅里,正版 IP 雕像诉说着文化传承的匠心。从获库里授权的一比一训练雕像,到三国题材国风作品,每一件都凝聚文献考证与工艺创新,限量预售模式更让文化藏品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数字人技术的应用更让文化 “活” 起来 —— 宋庆龄全息投影重现经典文章朗诵,龙融数字人公益项目用科技延续生命温度,展现文化产业的人文关怀。同学们发现,这些企业的共同密码,正是以科技激活创意,以 IP 承载文化,让文化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致远。
参观开天工作室合影
场馆探秘,见证科技赋能
漫步上海梅赛德斯 - 奔驰文化中心,同学们真切触摸到文化产业与科技交融的脉动。这座中外合资运营的国际化场馆,以 1.8 万座主馆与 800 人小剧场的灵动布局,年承超 80 场活动,绘就 “科技 + 文化 + 商业” 的鲜活图景。刘德华、刀郎等演唱会的文旅效应令人震撼,外地观众带动酒店餐饮消费飙升;B 层奥特曼快闪、主题溜冰场的热闹,彰显体验式消费活力。小程序连接 36 万会员,“梅奔 B 计划” 百万播放量,光影秀 10.7 万客流,见证科技激活文化传播。自创 IP “蝶宝”、迷你博物馆规划与公益环保举措,更让大家读懂文化地标如何以温度与创新,成为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
影业调研,洞察数智融合新篇
走进上影集团,同学们探寻数智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蓬勃力量。在《浪浪山小妖怪》的首映礼现场,大家见证了国产动画的魅力。影片以水墨风格重绘神话,让平凡小妖怪成为主角,引发强烈共鸣。围绕影片打造的 “浪浪山” 乐园,推出 800 余款涵盖多品类的周边产品,还有同名 VR 短片、动漫主题影院等,构建起 “看电影 + 消费电影” 的生态,展示出 IP 开发的强大潜力。
《浪浪山的小妖怪》首映礼支队代表发言
《浪浪山的小妖怪》首映礼合影
在上影昊浦智慧产业社区,数智转型成果显著。这里拥有全国首个影视行业专属算力池,从虚拟拍摄棚到 8K 高帧率调色制作棚,电影工业实现从传统向 “数字 + 算法” 的转变。“基地 + 基金” 模式吸引众多青年人才与企业,AIGC 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接口,推动影视创作进入平台、制度、算法与人才协同的新阶段。上海影视乐园里,为拍摄《南京照相馆》复原的老城街区,近 500 人耗时三个月精心打造,每一处细节都依据历史档案还原。未来,这里还将围绕影片开展主题活动,推动影旅融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上影集团正以数智为笔,在文化产业画卷上绘下创新发展的绚丽篇章。
参观上影昊浦智慧产业社区
街头调研,倾听大众心声
实践期间,支队学子围绕 “二次元消费与文化体验” 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与数份采访提纲,走进上海大悦城商圈及周边街巷展开问卷调研与街头采访。从 IP 主题餐厅的餐品反馈到线下谷店的逛购习惯,从场贩限定商品的黄牛现象到同人展的参与体验,学子们收集了百余份真实问卷与深度访谈记录。
调研发现,消费者更看重线下消费的即时体验与情感联结,超六成受访者表示逛快闪店时会因氛围产生激情消费,但也对山寨商品、溢价问题表达不满。对于 IP 主题餐厅,“餐品口味” 比 “IP 情怀” 更受关注,有受访者直言 “愿意为喜欢的 IP 买单,但难吃的食物会劝退二次消费”。针对场贩限定引发的黄牛问题,多数人呼吁线上线下渠道平衡,让文化消费更便捷公平。这些鲜活反馈,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大众对文化消费的多元期待。
重温历史,坚定红色信念
支队同学们在上海的实践活动中,来到了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四行仓库,参观了这一抗战时期的重要遗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四行仓库在上海保卫战中的关键作用,聆听了关于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历史故事。通过讲解和现场实物展示,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支队同学们纷纷表示,四行仓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大家在这里获得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与精神力量。
参观四行仓库合影
同时,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支队将目光投向吴淞江畔,从开埠到抗战,从建设到改革,再到新时代的数智浪潮,以词为笔,以上海开埠以来的关键历史事件为内容,对《敢归云间宿》重新填词并进行翻唱、混音与MV剪辑,制作了纪念曲《历历声声》,仅b站播放量便接近两千、收到网友的点赞好评。
总结
从科创园区的前沿探索到文化场馆的创意实践,从企业座谈的深度交流到街头调研的真实反馈,本次赴沪之行中学子们以青春脚步丈量城市发展,用敏锐目光捕捉数智与文化的交融轨迹。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产业的观察,更是一次成长的洗礼 —— 上海的开放与包容,为青年探索时代命题提供了沃土;而学子们的思考与担当,正是青春力量回应时代召唤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