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吴敏斯) 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深入玉林市区,在采访不同年龄层的玉林客家人时发现客家话词缀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语言自身的演化,更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发展,部分带有特色词缀的表达逐渐淡出日常用语,而不同群体对其价值的认知与守护方式,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一些与特定生活场景相关的词缀表达正逐渐消失,如 “论大细”“打赤脚” 等说法,因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使用减少,年轻人多以更直白的表述替代。老一辈对此往往感到惋惜,认为这些词缀承载着客家文化中特有的生活智慧与价值观念;中青年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语言随环境变化的自然结果,对这种流失的感知相对淡然。
图为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成员采访玉林客家人 面对词缀的流失,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守护尝试。长辈们多通过家庭日常交流,坚持使用传统词缀,希望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试图在家庭语境中为词缀保留一席之地。年轻人则更倾向于通过创新形式激活词缀的生命力,如在商业招牌中使用 “阿妹茶粿”“老货铺” 等带有词缀的名称,或开发 “打拼客家嫲” 等文创产品,让词缀以更贴近当下生活的方式被感知和传播。
图为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成员采访客家人
尽管对词缀变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受访者普遍认可这些词缀是玉林客家话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其存在与否关乎客家文化根脉的延续。此次实践团的调研不仅记录了词缀流失与守护的现状,更为后续深入研究语言文化的传承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为探索传统词缀在现代社会的存续方式打开了思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