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探寻岩脚古镇与梭嘎苗寨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4 2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8月10日上午,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化艺苑·凉都异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陈文辉老师的指导下,来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开启对岩脚古镇与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的调研活动。这片浸润着盐道文化与民族风情的土地,既承载着西南商贸的百年记忆,也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生机。

为摸清岩脚古镇、廻龙溪沿线及梭嘎乡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真实状况,实践团运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形式,深入到街巷与村寨之中,探寻古商埠和民族村寨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感受政策扶持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图为岩脚镇近现代商贸建筑群—唐马家店立碑。 周湘 供图

据地方史料记载,岩脚古镇自清代中叶起便是黔西北重要商埠,南来北往的商贾驮帮在此歇脚交易,形成了以同春和、裕丰厚等“八大盐号”为代表的繁华市集,马帮蹄印深嵌的石板路、廻龙溪畔的古商号旧址,无声诉说着“斗米斤盐”时代的商贸盛景。而梭嘎乡的长角苗村寨,则保留着千年传承的民俗文化,被誉为“活态的文化博物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曾经的交通要冲与文化秘境逐渐沉寂,但其独特的历史印记与生态资源,始终等待着被重新发现。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观察到,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岩脚古镇及周边区域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正逐步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岩脚镇的陈奶奶提到,家里的老房子在政府支持下完成修缮,门前便是古镇特色的石板路,每逢夏季游客增多,自家经营多年的杂货铺生意也随之变好,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常与各地游客闲谈老街过往。而在梭嘎乡,箐苗的刺绣、传统头饰等手工艺品,也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逐渐走出了大山,被更多人知晓。

图为实践成员在接受馆员讲解,参观岩脚乡集博物馆。 顾飞翔 供图

实践团成员深入实地走访,查阅相关地方史料,并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度交流,详细记录了岩脚古镇盐号旧址的现存状况、石板路遗迹的风貌、廻龙寺的相关传说,以及梭嘎长角苗生态博物馆的馆藏情况和村寨文化的现实状态。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如何平衡这一问题上,队员们提出“深挖文化内涵、进行适度开发”的思路,同时结合现代旅游的需求,设计盐道体验、民俗互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

图为实践成员访谈梭嘎博物馆副馆长付炜。 顾飞翔 供图

面对岩脚盐道故事、梭嘎长角苗民俗等面临的传承难题,实践团主动承担起“文化记录者”的角色:他们收集整理当地老人的口述历史,并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故事化宣传乡村文化的内容,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队员们表示,希望能让这些老手艺、老故事融入旅游体验,真正“活”起来。

图为实践成员与寨中居民进行交流。 张龙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访问箐苗居民。 顾飞翔 供图

从岩脚古镇的石板路到梭嘎苗寨的吊脚楼,这条文化探寻之路,既是对历史遗产的守护,也是对发展路径的探索。正如岩脚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所说:“我们要留住老祖宗的根,也要蹚出乡村振兴的路,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生态,都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而实践团的年轻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份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续写新篇。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岩脚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前合影。 周湘 供图

(通讯员 周湘 娄志鹏 顾飞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