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王先宝)为深入了解宁波革命历史、掌握公众对历史传播途径的认知与倾向,宁波工程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探革命旧址 品艰难党史”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8日至7月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开展了红色遗址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参观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既获取了第一手的参观体验,也收集了社会公众的真实反馈,为后续探索创新型的命历史传播方式奠定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先后走访了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等4处革命历史遗址。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热情讲解中,对宁波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比课堂学习,现在的历史遗址对相关历史的学习与传播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团队成员楼雨轩说,“它们不仅给了我们新的视角,还将历史的图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图为中共宁波地委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书记纪念像。王先宝 供图
然而,团队也发现了部分遗址在传播方式和参观体验上的不足。多数场馆仍以大量文字介绍和静态文物陈列为主,互动性不强,缺少沉浸感。同时,一些场馆位置隐蔽,即便使用导航也不易找到。例如,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隐藏在楼宇之间,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居民区内,给外地游客和普通市民的到访造成不便。“这或许就是我们此次前来参观历史遗址时所要寻找的。”团队成员包梦航说,“只有亲身发现这些传播短板,才能提出更适合公众的学习和传播方案。”
▲图为王鲲烈士纪念像。王先宝 供图
在了解公众的历史学习方式与兴趣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商场、社区、步行街及交通枢纽等地发放问卷。经过多日收集与分析,团队成员孙明桐总结发现:线下讲座与参观依旧是公众了解革命历史的主要途径,但线上传播渗透率不足,限制了受众范围;88.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革命历史传播,显示出较高的公众参与热情,但“学习枯燥”成为影响公众深入了解革命历史的主要负面体验。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负责人王先宝提出了改进建议。他认为,历史传播应增强故事性与场景感,在讲座和读物中加入互动和游戏化元素,如VR虚拟体验等,让参观过程更加沉浸;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轻量化形式提升线上传播效果,将“短视频+纪念馆体验”打造成核心传播模式。对于外地游客,可结合地方特色推出“本土化”传播策略,增强文化认同感。
▲图为团队成员在宁波工人运动纪念馆前合影。王先宝 供图
此次调研不仅关注传播渠道的优化,还注重对受众体验的改进。团队成员滕于波表示:“我们的研究模式是先确立目标,再付诸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既提升了团队的研究能力,也为革命历史传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能将这些方案落地实施,将有效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让革命历史更贴近大众生活。”与此同时团队完成了百余份问卷收集,整理出详实的调研数据和改进方案。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宁波革命历史的理解,也为今后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跟进调研成果的应用情况,推动宁波革命历史传播形式不断创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通讯员 王先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先宝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