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智承古韵”实践队探秘宝鸡传统企业,解码 “守正创新” 的转型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4 18: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静雯 饶奔 赵张阳 王晨仰 岳子丰 左紫怡 吕佳航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王静雯 饶奔 赵张阳 王晨仰 岳子丰 左紫怡 吕佳航)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智承古韵:AI+生物技术赋能传统工艺创新实践实践队走进陕西宝鸡,先后走访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有限公司三家老字号企业,围绕非遗传承、数智化转型、产业链创新等主题,通过实地参观生产车间、现场参与专题座谈等方式,深入调研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可行路径

溯源:千年技艺里的底色坚守

当实践队踏入岐山天缘的老作坊非遗传承区,真切感知三千年醋文化深厚根脉。醋文化展厅里,西周  文化的文物展品与场景复原,勾出从古代到现代的酿造脉络;走进大曲存放仓库,文旅事业部经理张显的指尖轻轻划过整齐码放的曲块,细致讲解着 泥抹墙、砖铺地、席吊顶 遗规制。这看似简单的规制,正是 岐山农家醋制作技艺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所在,凝聚着一代代酿醋人的智慧与坚守

▲图为张显经理为队员介绍天缘老作坊

移步西凤酒701综合制作楼,工人正遵循 续渣发酵、固态蒸馏 的古法翻动大曲,微生物发酵的醇厚香气中,三千年  的酿艺底蕴扑面而来。面对一块传承自1952年的大曲,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刘丽丽为实践队员们介绍到从殷商到现代,我们对酿酒微生物的敬畏从未变过。这简短的话语,却道出了西凤酒对传统酿造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图为队员参观陈年酒海

在紫光辰济的会议厅,宣传片中播放的《六必令》祖训熠熠生辉。药材必道地、配方必独特、提戥必齐目、炮制必如法、品质必上乘、待人必如亲,这三十个字从1918年 达兴堂 创立延续至今。在炮制车间,团队目睹了传统药材的净选、切割工艺,总工程师张晓梅坦言:哪怕现在生产线升级,老师傅仍会盯着‘提戥必齐目’的规矩,称药误差不能超过半厘这种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正是紫光辰济对传统祖训的践行与传承

▲图为岐山天缘储粮罐

从岐山天缘 三十三天生菌,九十天陈香 漫长酿造周期,到西凤酒 酒海陈藏 的古法工艺,再到紫光辰济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的古训,三家企业虽分属不同行业都在岁月长河中守住了传统技艺的核心

创新:产业链闭环与未来路径

上游抓道地药材,下游拓健康市场,中间靠智能生产串联。 紫光辰济副总经理王静在座谈会上揭示了老字号的突围逻辑。这家药企计划建立成本地GAP种植基地,还计划开拓海外种植基地,下游开发的三七特饮正拓展药食同源市场,新基地投产后将提供500个岗位,与陕师大等高校共建的实习基地则破解人才难题。

▲图为王静在介绍企业规划

西凤酒的 凤香版图 规划同样清晰。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张永利翻着产品手册介绍道“‘年份陈藏守古法,低度酒、10度轻饮酒抓年轻群体。 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消费偏好,再由资深酒体设计师定型,新露酒在基酒工艺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口感创新。而 酒海陈藏 非遗技艺与文旅结合,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为传统酿酒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图为张永利在和队员交流

岐山天缘的 三产融合 更具县域特色。流转2700亩地种有机粮,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粮价每斤高2分,带动农户年增收超 2000元。 行政人事部经理李丽珑算起民生账。国家3A级醋文化景区年接待7.5万人次,醋粉、臊子面调味汁等衍生品,正让 一碗面 经济辐射更广。

团队结合调研提出建议:强化 道地药材”“凤香”“岐山醋 的地域标识,用文创扩大非遗影响力,探索 AI +生物技术 跨界合作。这些思路得到企业积极回应,双方约定推进产学研融合。

▲图为工大实践队和西农实践队以及岐山天缘领导的合照

守正创新承古韵,科技赋能谱新篇。西北工业大学学子的宝鸡传统企业调研之旅已圆满结束,但 守正创新 的发展理念与产学研融合的探索脚步不会停歇。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产业的转型活力,老字号企业对技艺的坚守、对科技的善用、对产业链的深耕,已然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他们坚定方向,将持续推动技术与传统的深度融合,不负时代使命,共同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撰文|饶奔 赵张阳

图片|王静雯 王晨仰 左紫怡 岳子丰

一审|王军 高源

二审|马倩

三审|万海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静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