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通讯员李慧欣 樊婷)7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徐州某社区活动中心,用《舟夜书所见》与《哥舒歌》两首古诗,为务工人员子女搭建起一座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
这场仅有90分钟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在“渔灯萤火”与“北斗星辉”中读懂了诗意,更让大学生志愿者们触摸到教育的本质——当童真与古韵相遇,双向奔赴的光亮便照亮了整个夏天。在城市的褶皱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随父母的脚步迁徙,在出租屋与工地间成长,课本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这个夏天,一群大学生带着唐诗宋词走进社区,用“微微风簇浪”的温柔,让“散作满河星”的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生根。
图为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樊婷供图
诗里的渔灯,眼里的星光
志愿者同学从《舟夜书所见》的“孤”与“动”入手,用层层递进的引导,让孩子们与诗句产生共鸣。初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时,她没有直接解释字词,而是抛出具象化问题:“大家觉得这盏渔灯孤单吗?” 这个贴近孩子生活体验的提问,立刻让扎羊角辫的同学联想到自身感受,怯生生回应“它一个人亮着,肯定孤单”,让抽象的“孤光”有了情感温度。
当讲解“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时,志愿同学换成更具代入感的引导:“如果你们是这盏渔灯,风吹来时会对浪花说什么?” 这个假设让孩子们瞬间化身诗中的“渔灯”,穿绿条纹衫的小宇喊出“带我一起玩”,将“散作满河星”想象成一场光影游戏;另一个则联系自己交友的心情,说“渔灯想交朋友”,让诗句有了生活的肌理。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解读,志愿同学没有纠正,而是用肢体动作强化理解:双臂轻摆模拟“微风”,手指聚散模仿“浪花”,边演示边解释“风一跑,浪花就动,光就趁机‘跳’到浪尖上”。这种可视化的演示,让“簇”“散”等抽象动词变得可感,连原本拘谨的小宇都起身模仿“风带光旅行”,在嬉戏中自然理解了诗句意境。从“提问共情”到“角色代入”,再到“动作演示”,志愿者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和方式,让古诗从文字变成可触摸的画面、可参与的游戏,最终让孩子们在共鸣与互动中,真正读懂了渔灯从“孤光”到“满河星”的诗意蜕变。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舟夜书所见 樊婷供图
哥舒豪情,照见身边英雄
教授《哥舒歌》时,志愿者曾担心“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豪迈难被四年级孩子理解。让孩子们模仿“带刀巡夜”后,课堂活跃起来。虎头虎脑的小轩提问:“哥舒是保护大家的英雄吧?”志愿者顺势引导孩子们联想身边的守护者:凌晨扫街的清洁工、校门口的保安。扎马尾的同学说:“我爸爸是警察,常晚上上班。”其他孩子也纷纷提及家人的坚守。
志愿者借此讲解“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内涵:安宁离不开守护,古今皆然。孩子们由此明白,英雄未必佩刀,默默守护的人都是英雄。千年诗词的生命力,在童心与现实的共鸣中悄然绽放。
图为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哥舒歌 樊婷供图
击鼓传“诗”,碰撞成长火花
课堂后半段,“击鼓传花”趣味开场。鼓点紧促,水瓶流转,输的孩子背带“月”古诗。从简单“举头望明月”,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再到害羞女孩小声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班鼓掌。记不住时,同学小声提醒,成“团队作战” 。传统古诗学习的枯燥,被互动游戏打破,成有趣挑战。孩子们在追鼓点、背古诗里,亲近传统文化,也学会互助。
双向奔赴,悟教育成长真谛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樊婷供图
这场实践中,孩子们在唐诗里收获好奇与勇气,志愿者则在童真中重拾教育初心。正如“渔灯与星空”的相互映照,教育的最美模样,正是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与滋养,让传统文化的微光与童心的光亮交织,照亮彼此前行的路。(通讯员 樊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