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海岛星火 厚植红色基因——浙海大“蓝海赤子”实践团深度调研舟山红色资源

发布时间:2025-08-14 19: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承烨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1日至7日,浙江海洋大学“蓝海赤子”实践团10名成员赴浙江省舟山市,围绕“红色印记·海岛星火”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档案查阅、口述史采集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调研了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舟山博物馆、海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及全国首个人民公社旧址等四类代表性场域。

(一)蚂蚁岛的红色足迹 

7月1日,实践团首站抵达舟山群岛东侧的蚂蚁岛。在岛史研究员陈师傅带领下,成员们实地考察了象征妇女创业精神的“三八”海塘(始建于1958年,全长1300米)和创业纪念室陈列的27件历史实物。通过分析1950年代造船贷款凭证、集体劳动工具等原始档案,团队梳理出“草绳换渔船”“火囱船闯远洋”等标志性事件脉络。

实践过程中,成员在岛民指导下学习传统搓草绳工艺,日均搓制草绳20米,亲身体验创业时期的劳作方式。通过深度访谈12位60岁以上岛民,采集了关于“妇女号”机帆船建造、海塘修筑等集体记忆口述史料。成员孙琪表示:“我们将整理《蚂蚁岛创业史口述实录》,制作微纪录片,使历史素材转化为可传播的思政教育资源。”

▲图为团员肖骥峣,竺常余采访蚂蚁岛革命先辈们。周慧玲供图

(二)舟山博物馆的历史探秘

7月3日,团队在舟山博物馆开展系统调研。重点考察“渔风海韵”“群岛往事”两大核心展区,详细记录从新石器时代“孙家山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距今约6000年),到明清时期《两浙海防类考续编》海防图卷,直至当代深水港建设沙盘的200多关键展品信息。

成员结合馆藏《舟山渔业志》《舟山港史》等文献,绘制出“海洋经济-海防建设”双轴线历史演进图谱。在策展人指导下,团队复制了清康熙年间“浙东沿海炮台分布图”等6份珍贵史料。成员李承烨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明代抗倭铁炮、1954年舟山战役军用海图等实物,为理解‘向海图强’精神提供了物质载体。”

▲图为团员孙琪参观舟山博物馆。孙琪供图

(三)烈士纪念碑前的缅怀

 7月5日,实践团赴定海区海山公园开展“实证史学”调研。成员现场测绘烈士纪念碑建筑数据(碑高19.49米,象征1949年舟山解放),整理碑文镌刻的427位烈士基本信息。通过比对《舟山军事志》与参战老兵张德胜(89岁)口述,还原了登步岛战役后勤保障体系。

团队在海山公园采访,经过3位老兵讲述,了解了当时战况惨烈。肃立默哀仪式后,成员周慧玲整理史料时发现:“1950年定海战役中,有17位战士牺牲时不满18岁。这些具体史实是红色教育的鲜活案例。”

▲图为团员周慧玲向革命先烈敬礼。龙思雯供图

(四)其他红色景点的感悟

7月6日,团队考察1958年成立的全国首个人民公社旧址。通过测量建筑群布局,分析现存工分簿、粮票等83件实物档案,还原集体化时期生产生活场景。

成员在旧址档案馆查找到1962年《社员代表大会记录》等原始文件,访谈5位曾亲历公社制度的老人后代。针对当前游客认知盲区,团队制作了《人民公社二十问》科普手册。队员肖骥峣表示:“我们建立了包含建筑测绘数据、口述史、文献摘录的三维档案库,为历史研究保存基础素材。”

▲图为蓝海赤子实践团于人民公社旧址前合照。李承烨供图


  (五)实践感悟与收获

浙江海洋大学此次舟山“三下乡”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足迹遍及海岛、场馆、公园与旧址。学子们通过沉浸式的走访、深度的对话、亲身的体验和专业的记录,他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与海洋文化是舟山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激励青年奋发图强的宝贵财富。带着丰硕的实践成果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浙海大学子们决心将这份感悟融入学业与未来,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海洋故事、红色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孙琪 李承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承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