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骄阳灼灼,一如炉火中翻腾的炽热渴望。8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奔赴淄博博山,亲身踏入琉璃涅槃的烈火之境,见证古老技艺如何在新时代的熔炉中焕发华彩。
熔炉炙烤淬青春
踏进工坊,热浪裹挟着窑炉的低吼扑面而来,宛如踏入一个吞吐烈焰的巨兽之口。实践队员围在炉口,屏息凝看师傅手持长长铁管,如灵蛇般探入炉心,粘取一团橘红滚烫的料液。那火球在铁管端头旋转、膨胀,逐渐成型。
当队员小心翼翼接过铁管,那远超想象的热力瞬间穿透手套,灼痛感直抵神经末梢。铁管在掌心沉重如山,手臂微颤,火焰在眼前炽烈舞动,汗水刚渗出皮肤即被烘干。老师傅目光如炬,紧盯着队员手中初具雏形的琉璃胚胎,沉稳指点:“稳,手要稳!气要匀!”——刹那间,熔炉的暴烈与匠心的沉静形成奇异的张力场,每一滴汗水都在高温中蒸发成无声誓言:青春之韧,原来需借这烈焰熔炉方得淬炼。
▲图为师傅展示琉璃制作的基础工艺。刘若涵 供图
剔透玲珑藏乾坤
待灼热褪去,琉璃的冷艳光华方静静绽现。在陈列馆中,队员们屏息流连于“鸡油黄”那凝脂般的温润,“松石绿”流淌的苍翠生机,“金红”中燃烧的落日余晖。一件清代流传的“葡萄纹瓶”尤其引人驻足,深紫藤蔓蜿蜒盘绕,累累果实饱满欲坠,细如发丝的叶脉清晰可见——这岂止是器物?分明是凝固的田园诗篇与时光密语。
老师傅轻抚瓶身,眼中映着琉璃的幽光:“老辈人讲,吹制琉璃要‘心静、眼准、手稳’,每一件器物里都住着当时那份心意。”琉璃在掌中流转,历史的重量与匠人的深情穿透冰冷的玻璃质感直抵心间。在这剔透玲珑之中,队员们触到了华夏审美魂魄的跳动,那便是古人在火焰中与天工对话的灵光。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接力传承火未熄
此行更深触动,在于目睹传统技艺在当代匠人手中如何焕发新生。一位年轻传承人坦言:“老手艺是根,但不能困在瓶瓶罐罐里。”他展示团队新作,以琉璃仿生手法逼真呈现草木舒展、昆虫振翅之态,将自然生命的精微瞬间永恒封存于这晶莹材质之中。
实践队员深受启发,尝试以专业所学参与讨论:生命科学视角下植物脉络的精确描摹,是否能为琉璃创作注入更严谨的自然肌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美学能否在琉璃的光影变幻中达成新的和谐?工坊里,两代人的思维与古老技艺相互激荡,如新柴投入熔炉,腾起更高更亮的希望火焰——青春智慧与传统血脉的融合,正为这炉中不熄之火续添最蓬勃的能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座谈会上分享见闻。刘若涵 供图
告别工坊,炉火的炽热已深深烙入记忆。那炉膛内翻滚的熔浆,恰似古老技艺在时间洪流中奔涌不息的生命力;青春的身影短暂映照其上,已真切成为这传承烈焰的一部分。
火未熄,艺不绝。琉璃工坊的炽热熔炉,正是文明长河永不枯竭的源泉之一。青春于此间熔铸,所获已远非物质琉璃,更是那份在高温中百折不挠、于澄澈处照见古今的永恒匠心。(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