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唤醒文化记忆,同心播撒非遗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14 17: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昊轩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山东大学“语润心田,声振乡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支教调研队远赴宁夏同心地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活动。支教队员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将书法、剪纸、扎染这些古老而又极富韵味的“指尖记忆”搬进乡村课堂,让沉睡在典籍里的传统技艺,在孩子们的指尖重新焕发生机。

笔墨传情:书法里的汉字密码

“大家看这枚甲骨文中的‘日’字,是不是像极了天空中的太阳?”在支教队员李昊轩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慢慢叩开了书法文化的认知之门。从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到甲骨文的刻痕演变;从王羲之作品的龙飞凤舞,到颜真卿书法的雄伟刚劲,一个个鲜活又极富内涵的文化故事,让孩子们在墨香中感受汉字的历史厚度。


图为支教队员为孩子们介绍书法名家

同时,课程还组织孩子们进行书法练习的尝试。尽管他们的小手有些不稳,但一笔一画都写得格外认真。支教队员们手把手指导,一次次地纠正他们的握笔姿势,讲解运笔技巧,在横竖撇捺间让孩子们体会汉字的结构之美。

红纸生花:剪纸课上的乡土创意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剪出万千世界。”从汉代宫廷的剪纸艺术,到陕北窑洞的民俗窗花,老师将几何图案中蕴含的农耕文明智慧娓娓道来。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剪纸背后承载的文化底蕴,老师将不少图案都赋予了有声有色的文化解读,让孩子们意识到手中的剪纸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品,更是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文化符号。

红纸在孩子们的手中翻飞,清脆的剪刀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孩子们正努力地将“福”字剪出。孩子们的作品虽然技法略显生疏,剪纸的边缘有些毛糙,但是每个笔画都显着一股不服气的倔强劲儿,为剪纸增添了几分童趣。孩子们用剪刀讲述着自己的家乡故事,这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样子。

图为孩子们在剪纸课上尝试剪纸艺术

蓝白交响:扎染课上的自然魔法

扎染课宛如一座神秘的色彩实验室。一块普普通通的白布,在经过捆扎、染色等工序,便能成为带有山河印记的唯美艺术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科普与讲解,孩子们用皮筋、木夹小心翼翼地将白布捆扎成各种形状,再慢慢将其浸入靛蓝染缸。当最后一件件成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有了回应。孩子们用手托起这小小的布片,自豪感油然而生。


图为孩子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指尖沾满蓝汁的孩子们,化身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蓝精灵”。他们在扎染体验中既感受到了创造的喜悦,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敬畏之心,同时体会到扎染技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韵味所在。

课程尾声,支教队员为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非遗作品展”。原本空阔的教室瞬间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微型博物馆”:挂在墙上的的“礼”字与窗上孩子们剪出的“福”字遥相呼应;蓝白相间的扎染布随风轻摆,宛如一幅幅流动的文化画卷。这些略显稚嫩却又气韵生动的作品,正是传统文化的在新时代的鲜活律动。

山东大学的支教队员们用青春力量,将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实践体验。他们以课程为桥,让古老技艺走进乡村课堂;以实践为舟,让文化传承扎根童心。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之约,不仅让传统文化在乡村课堂绽放光彩,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深扎根在黄土高原里。

撰文 | 李昊轩

图片 | 戴悦然 王欣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昊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