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通讯员李慧欣 范亦辰)7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徐州某社区,李柯娴和吴昕遥等志愿者走进社区,投身于团队组织的志愿教学,与当地小朋友们一起感悟古诗的魅力。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学习,孩子能接触到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从小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也能滋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对大学生而言,教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复习和深化理解的过程,能让大学生对诗词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
预设的框架,在童声中悄然瓦解
伴随着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团队的第一位志愿者李柯娴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解《舟夜书所见》,用“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带孩子们走进诗歌的世界。孩子们一开始还有点怯生,当李柯娴将古诗写在黑板上,邀请孩子们一起朗读时,他们还羞涩的不敢发言,犹如暗夜中的“一点莹”。李柯娴先带领孩子们逐句朗读,再拆解画面:“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写的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江面上只有渔灯像萤火虫一样亮着,这是安静的景象,对吗?”孩子们开始变得活泼起来,齐声应和。接着她指向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风一吹,波浪起来了,渔灯的光散开,像满河的星星在闪,这就成了动态的画面。”她边说边用手比划“风簇浪”的样子,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片闪烁的河面。 “大家找找诗里的修辞?”李柯娴抛出问题。经过提示,孩子们发现“孤光一点萤”是比喻,把渔灯比作萤火虫。而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朴素的语言勾勒景色,这便是白描。最后,在李柯娴的带领下,孩子们齐声朗读,从起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流畅,那短短的四句诗里,仿佛真的飘来了江风的气息。
历史的记忆,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在《哥舒歌》的教学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这句充满豪迈的诗让吴昕遥感到焦虑,该怎么讲给四年级的孩子们呢?为了让孩子们更有代入感,她提问道:“从诗里看,哥舒翰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小男孩立刻举手:“很勇敢!"另一个孩子补充:“他很厉害,敌人都怕他!”吴昕遥笑着总结:“对,他是保卫国家的英雄。”这就吸引住了几个孩子,前排的几个男生甚至模仿起拔刀的动作。随后,吴昕遥借着“北斗七星”的意象,在黑板上画了简易的星图:“大家看,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古人靠它辨别方向,诗里写它‘高',也暗示了哥舒翰的威望像北斗一样高。”孩子们凑近黑板,小声讨论着哪颗是“斗柄”,哪颗是"斗魁",诗句里的英雄气概,仿佛随着星光洒进了他们心里。
图为志愿者讲解授课 范亦辰供图
击鼓传花里,诗句长城成了会呼吸的伙伴
最后的击鼓传花环节,更像一场无声的验证,成了这场“教学重构“的最后注脚。社区工作人员拿来一个彩色绣球和一个小鼓,规则很简单:鼓声停时,绣球在谁手里,谁就要背诵一首带“月”的古诗。鼓声咚咚响起,绣球在孩子们手中飞快传递,有的孩子紧张地把绣球往旁边推,有的则兴奋地等着"花落谁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扎马尾的小女孩自信回答,眼神里的透露出喜悦的神情,像在炫耀手里最珍贵的宝贝;背”明月松间照“的孩子补的那句”月亮在松枝上荡秋千“让全班同学都开始给诗句加批注——”月落乌啼霜满天“成了”月亮下班时碰倒了霜的瓶子“,”江清月近人“变成”月亮和渔夫在拉手“。这些带着孩子气的延伸,都在诉说着:当知识变成游戏里的伙伴,它就不再是负担。
图为志愿者与小学生合照 范亦辰供图
离开社区时,夏风依旧燥热,可志愿者心里却清清凉凉的。这一节课教会他们的,远比教给孩子们的更多:它让志愿者懂得,所谓成长,不过是一群人用天真唤醒另一群人的初心,就像《舟夜书所见》里的渔灯,看似孤独,却在水面上照出了整片星空;又像《哥舒歌》里的将军,看似遥远,却在千百年后,依然能让一颗稚嫩的心生出守护的勇气。(通讯员 范亦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