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张倩伦 温喆迪) 2025年8月1日至8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毛南锦韵"实践队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调研。团队走访花竹帽编织、毛南织锦传承基地及文化广场,深度考察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花竹帽技艺面临传承困境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谭素娟的工作室,团队记录到该技艺耗时久、收益低的现实困境。单件作品需四天高强度制作,手工成本占比超九成。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队对花竹帽的年产量、年收入、传承情况及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面对无文字传承的难题,传承人创新编制口诀开展教学,虽然系统性掌握技艺的中青年传承者稀缺,但教学班的开设为这项非遗技艺注入了活力。
▲图为团队队员在向谭素娟采访。欧阳逸天 供图
毛南织锦寻求现代转化
河池市级织锦传承人蒙丽再向团队展示传统竹笼机工艺。织锦纹样承载民族信仰,但传统暗色系与复杂工艺限制了记忆的传播。传承人尝试融入铜钱纹等现代元素,开发生活化衍生品,目前,毛南族织锦的制作受制作周期长、经济回报低等因素影响,产量较低,销路受限,实践团将通过实地调研报告分析传承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当地毛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蒙丽再老师在编织织锦。 欧阳逸天 供图
铜鼓与傩面彰显民族智慧
实践团团队来到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实践队深入环江毛南族文化展厅,重点调研铜鼓、傩面、织锦三大国家级非遗。傩面雕刻承载"肥套"仪典信仰,队员们触摸文化根脉,感悟非遗并非陈列柜中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其中,最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便是傩面“挑夫”。面具以青绿色木纹凝固了毛南族挑夫的真实劳作状态。斜眼歪嘴、牙齿微露、眉毛不对称,下巴扭曲,面具丰富的线条源于大石山区挑夫弓背爬坡时肌肉的长期发力不均。这尊选用牛恩木雕刻的面具手工凿刻出了劳作者眼角的艰辛与咬住扁担绳结的坚韧。在毛南族"肥套"仪式中,师公佩戴此面具跳傩舞,将劳作场景升华为对自然的敬畏,绿色是汗水浸透的衣裳,也是山林的生命力。歪曲的五官不再是丑陋,而是劳动者与土地、与生活对话的姿态。
▲图为傩面“挑夫”。欧阳逸天 供图
文创开发探索市场突破
传承人们积极开发竹编包、彩饰灯具等文创产品,改良款花竹帽受年轻群体欢迎。但手工生产面临效率瓶颈,精细工序难以机械替代。团队同步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研,采集居民、游客等群体对非遗创新的建议。实践队将整合调研数据形成政策建议,助力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图为编织的创新产品展示墙。欧阳逸天 供图
通过此次博物馆之旅,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量。他们纷纷表示,非遗不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守护文化根脉,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时代交给青年的考题。这次研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认知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窗口,更在年轻心中播下种子。当代青年要让非遗活在当下,需要匠心坚守,更需要创新思维。
撰文 | 张倩伦
图片 | 温喆迪 欧阳逸天
一审 | 黄丽姚
二审 | 何意冰
三审 | 黄循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倩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