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姜瑀菲)2025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碳寻乡野,青禾筑梦”青年大学生实践团队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天星社区童伴之家,面向当地留守儿童系统性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 “双碳”主题支教活动。该活动旨在将国家“双碳”战略理念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植入乡村教育,助力乡村绿色振兴。
构建三维教学体系,普及双碳基础知识
针对“双碳”目标的宏大主题,支教团队设计了“理论学习—情景模拟—科学实验”三维教学体系,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图为支教队员与童伴之家留守儿童们在开班仪式上的合影。姜瑀菲供图
在双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支教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共同了解我们的生态家园——地球。引导孩子们共同绘制地球生态循环图谱,详细解析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作为“地球之心”储存碳元素等关键生态功能,让孩子们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平衡的重要性。
在“拯救地球小卫士”环节,通过直观演示和互动讨论,孩子们识别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化石燃料燃烧等主要碳排放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支教团队鼓励孩子们思考解决方案,孩子们积极发言,提出“多走路、骑车,少坐车”、“多种树”、“节约用电”等具体低碳生活建议。
图为支教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课。丁玉洁供图
精心设计的情景剧《碳怪兽征服记》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小朋友们运用绿色出行、低碳节能等行为完成情境任务。孩子们扮演 “环保小卫士”,通过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正确的“环保武器”,在剧情推进中成功“打败”象征高碳排放的“碳怪兽”,深刻体会到个人日常行为对减少碳排放的实际贡献。
科学实验启迪认知,实践动手深化理念
科学实验环节旨在激发孩子们对清洁能源的兴趣。“盐水发电小实验”引发了现场阵阵惊叹。当看到普通的盐水连接导线后,成功驱动了小风扇叶片转动,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神奇,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替代潜力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孩子兴奋地表示:“盐水也能发电? 真的太神奇了 ! ”
图为支教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做盐水发电实验。丁玉洁供图
实践教学紧扣 “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生活实践”。在“变废为宝”手工课上, 实践队成员 指导孩子们收集废弃塑料瓶和纸盒,通过裁剪、装饰,将其改造为实用的绿色笔筒、创意花盆。彩泥的点缀让废旧物品焕发新生,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资源循环的价值。
在“我心中的绿色家园”主题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畅想未来,用画笔描绘出屋顶覆盖光伏板发电、街道奔跑着电动汽车、城市被绿树环绕的可持续场景,表达了他们对绿色低碳未来的美好憧憬。
图为童伴之家的孩子们用彩色黏土做的手工。姜瑀菲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长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谢诗博供图
绿叶承诺铭志向,绿色种子植心田
系列课程尾声,一场庄重的 “绿叶承诺”仪式举行。孩子们在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绿叶形卡片上,郑重写下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我以后洗完手一定马上关紧水龙头,不浪费水。”、“离开房间要记得关灯,电视不看要关电源。”、“和爸爸妈妈去买菜,提醒他们带布袋子,不用塑料袋。”、“上学尽量走路或者和同学一起坐公交车。”等等。
写满承诺的绿叶卡片被孩子们亲手贴在宣言墙上,共同组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环保树”。这不仅是对个人行动的承诺,更象征着绿色低碳的理念已在这群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童伴之家的孩子们与绿色植物种子和环保小卫士奖状的合影。姜瑀菲供图
此次西南财经大学青年大学生团队在童伴之家开展的系列双碳课程,通过系统化、体验式的教学,有效普及了低碳环保知识,支教队员们在授课中见证着童真智慧与双碳责任的交融。这次支教不仅是低碳环保知识火种的传递,更是为乡村留守儿童点亮茁壮成长的灯塔,为在乡村播种绿色未来贡献了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瑀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