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屯堡傩韵”实践队三下乡:踏遍安顺屯堡,解码地戏非遗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05 15: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馨尹   阅读 16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115日讯(通讯员 符芳毓、张馨尹、祝秀熹)七月黔中,古韵流淌。贵州大学“屯堡傩韵”实践队以“探寻地戏文化、守护非遗根脉”为核心,先后走进安顺经开区、周官村、天龙屯堡、云峰屯堡四大调研地,通过对话传承人、沉浸式体验、实地观摩等方式,全方位挖掘屯堡地戏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传承现状,用青年视角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队员们在天龙屯堡入口处合照

访传承人:听坚守故事,探传承困境

实践队此行与多位地戏领域关键人物深度对话,解锁非遗传承的“活态密码”。在经开区地戏文化协会,会长葛明春分享三十五年传承历程——自十岁学艺、因社会变迁中断九年,后与爱好者自发恢复地戏活动,如今带领协会以社团形式进驻双阳中学、小屯小学等多所学校,教授“三英战吕布”等经典武戏桥段,却面临“课时费低、成员外流、靠热爱贴钱维持”的现实困境;秘书长齐维昌补充道,协会虽尝试推动地戏与餐饮产业结合、建立文化数据库,却因缺乏政策助力进展缓慢。

在周官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秦发忠的“傩痴”故事令人动容。14岁为补贴家用学傩雕,因顾客追问文化内涵立志深耕,不仅从匠人成长为学者,更创立傩雕文化博物馆,吸引超50万人次游客,成为高校研学基地,他那句“文化传承是一代人的事,有人学我就愿意教”,道尽传承人的责任与期盼。天龙屯堡中,有19年从业经历的冯胜平详解地戏“外在密码”:服饰配色更艳、花纹更繁却守“屯堡魂”,面具分“地包天”“天包地”等造型,“粉脸”对应京剧“白脸”;中年返乡艺人则坦言“收入低于打工,但能守着家人与地戏”,并指出“年轻人爱短视频、演员老龄化”的传承难题。而在詹家屯,年过六旬的国家级传承人叶守兴回顾五十年传承路——1963年传承中断,1967年重组32人戏班靠信念支撑,如今自掏腰包教徒弟,却难挡人员流失,更痛心商业化简化“请神”“送神”等核心仪式,“地戏是驱邪祈福的信仰,不是简单的表演”是他坚守的底线。

(图为秦老为队员们讲述傩雕技艺 祝秀熹 摄)

(图为冯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地戏文化 祝秀熹 摄)

沉浸式体验: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触摸地戏温度

实践队不止于“听”与“看”,更以实际行动感受地戏魅力。在经开区地戏文化协会,队员们穿上绣工精致、色彩浓郁的地戏彩袍,亲身感受表演时的庄重与豪情;周官村的傩雕体验环节,队员们在秦发忠徒弟的指导下学习面具雕刻——从“刻歪眉心痣”的手忙脚乱,到掌握“斜刀刻出立体感”的技巧,再到遵循“红脸忠义、白脸奸诈”的规矩上色,深刻体会“刻面具如做人,要用心端正”的内涵。

观摩环节同样精彩。天龙屯堡小学堂内,地戏表演浓缩精华,十余分钟演绎“殷郊伐西岐”,16岁表演者许紫余等少年学员的刚劲动作与高亢唱腔,展现传承的青春力量;云峰屯堡广场上,外地地戏队受邀表演,锣鼓声中,艺人头戴五彩面具腾挪跳跃,虽因景区商业化打破“屯堡无本土地戏”的传统,却也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现实需求的拉扯;周官村古戏台前,队员们为“关羽挥刀”“吕布耍翎”的精彩表演喝彩,当发现90后徒孙扮演“张飞”,更看到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回归。

(图为安顺地戏表演现场 祝秀熹 摄)

(图为安顺地戏中地戏面具 祝秀熹 摄)

探文化根脉:从博物馆到古村落,读懂地戏基因

实践队从“历史源头”切入,厘清地戏与屯堡文化的深层绑定。在安顺市博物馆,通过文物展品、影像资料与互动装置,队员们了解到:600多年前明朝军队屯垦戍边,将中原文化与当地风情融合,孕育出屯堡民俗,地戏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面具“驱邪纳吉”的民俗寓意更添文化厚重感。

(图为队员们参观博物馆 祝秀熹 摄)

(图为队员们集中参观傩雕文化博物馆 祝秀熹 摄)

走进天龙屯堡、云峰屯堡的古村落,队员们触摸到地戏生长的“文化土壤”:石板街巷、错落石屋、斑驳墙垣间,明代军屯文化印记随处可见,建筑格局与地戏“征战题材”形成巧妙呼应;云峰屯堡的石墙、朝门、迷宫般巷弄,暗藏“三分守城,七分屯田”的军事智慧,老人们讲述的民间故事与壁画解读,让地戏背后的族群记忆愈发清晰。

(图为队员走访云山屯 祝秀熹摄)

此次三下乡调研,“屯堡傩韵”实践队从历史、技艺、传承三个维度,为安顺地戏勾勒出立体图景。队员们表示,后续将整合调研成果,以青年之声讲好地戏故事,让这门承载屯堡人精神记忆的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队员们在天龙屯堡入口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