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夏末的余温,吹进了医学院的校门。来自浙江温州的叶浩攥着印着“药学”的录取通知书,穿过挂着“勤奋、求实、发掘、创新”校训的拱门,怀里揣了一整个夏天的期待,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实感﹣﹣他终于站在了这条向往已久的学医路上。
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挥之不去——那是外婆住院时,他趴在病房窗边,看着护士阿姨轻手轻脚为外婆换药的场景。彼时的他还不懂“医学”二字的重量,只记得阿姨指尖的温度、说话时温柔的语气,以及外婆眉头舒展时,他心里悄悄松了的那口气。也是从那时起,“医生”这个职业像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在了叶浩心里。
初中生物课是这颗种子第一次破土的契机。当老师拿着人体模型,讲解心脏如何像“永不停歇的泵”输送血液,讲解细胞如何在显微镜下完成生命的循环时,他总是第一个举手提问。课后,也会抱着《人体解剖图谱》翻到深夜,把复杂的骨骼名称抄在便利贴上,贴满书桌;看到新闻里医生抢救病人的报道,总会忍不住想象自己未来穿白大褂的样子。也是在这时候,他第一次明白,医学不只是“治好病”,更是对生命细节的敬畏与守护。
高中的一次社会实践,让叶浩真正走进了医院的日常。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着医生坐诊时,他见过老人因慢性病反复而焦虑的神情,也见过家长抱着发烧的孩子匆匆赶来的急切。有一次,一位糖尿病患者因为不了解饮食禁忌导致血糖飙升,医生没有责备,而是耐心地帮他列饮食清单,甚至陪着他计算每顿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那一幕让他突然懂得: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医者要仁心。从那天起,他便在日记本上写下:“要成为能治愈病痛,也能安抚人心的医生。”他也曾跟着志愿者团队去偏远乡村送物资,看到那里的老人因为不懂用药知识,常常错服、漏服药,导致病情加重,心里满是心疼。他深知,药学不仅是研发新药、配制药剂,更要把正确的用药知识带给更多人,这正是乡村最需要的帮助。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湖北中医药大学的药学专业。这个选择,是他多年学医初心的必然归宿,也是对“守护健康”承诺的进一步践行。他渴望在这里系统学习药学知识,未来既能在药企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也能走进乡村,为老人、孩子讲解用药常识,用专业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踏入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浓厚的药学文化氛围瞬间包围了他。在《药物化学》的课堂上,老师讲解药物的分子结构,让他明白每一种成分的作用原理;在药剂实验课上,他亲手配制口服液,小心翼翼地控制剂量,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在中药标本馆里,看着玻璃柜中陈列的上千种草药,从常见的当归、黄芪到稀有的灵芝、石斛,他更加惊叹于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他深知,未来手中的每一份药剂、每一次用药指导都关乎人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学习起来比任何人都要刻苦。
如今,叶浩已经适应了大学的药学学习节奏,课本上的分子式从陌生到熟悉,实验操作从生疏到熟练,中药标本馆里的草药也渐渐能说出它们的性味与功效。偶尔在图书馆复习到深夜,想起童年病房里的那缕消毒水味、高中社区诊室里医生的耐心、乡村老人错服药时的无助,他便会重新握紧笔——那些记忆,既是他学医之路的起点,也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
他知道,药学之路没有捷径,未来还要攻克复杂的药物研发难题、掌握精准的药剂调配技术,更要学会用通俗的语言把用药知识讲给更多人听。但此刻站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里的他,早已褪去最初的懵懂,多了份笃定与担当。从童年埋下的那颗“学医种子”,到如今在药学专业的土壤里扎根生长,他始终记得:要走的不只是一条掌握知识的路,更是一条用专业守护健康、用仁心传递温暖的路。而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在朝着他日记里写下的目标靠近——成为那个既能配出良药,也能温暖人心的药学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0后退伍医学生街头勇救晕倒老人,用责任与专业诠释培华育人初心
影爱相携,助残筑梦:以影像艺术赋能,筑残健共融之桥
绿意与红心交织,专业与服务融合 —— 青大“语惠桑榆”走进社区治理第一线
湖南大学学子推动中非美食融合 驻非使馆建言献策助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