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润苗暖星途:“星语心愿”项目深耕特殊儿童关爱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05 17: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万航睿   阅读 12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长沙市开福区润苗康复中心的活动室里,彩纸、布料与简易教具整齐摆放,志愿者正手把手引导孩子粘贴布艺贴画,这温情的一幕是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星语心愿:用爱点亮‘星星’的孩子”志愿服务项目十年深耕中的寻常瞬间。自2015年9月启动以来,该项目作为学院“润苗”志愿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以“让爱与专业并行,以艺术微光点亮特殊儿童成长”为核心理念,构建“城区常态化帮扶+乡村精准覆盖”双轨服务网络,累计动员志愿者超600人次,服务时长突破4000小时,惠及6至12岁城乡特殊儿童超2600人次,成为高校青年用专业与坚守护航特殊群体成长的生动范本,更为社会特殊儿童关爱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缘起:锚定真需求,填补特殊儿童关爱缺口

“特殊儿童的帮扶不能只靠爱心,更需要专业适配的体系支撑。”学院团总支书记林涵的话,道出了“星语心愿”项目的创立初心。2015年,学院团委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特殊儿童关爱领域存在显著痛点:长沙市开福区润苗康复中心12名在岗教师需同时照看多名孩子,难以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康复需求;而借暑期“三下乡”契机开展的乡村调研更显示,农村特殊儿童专业服务覆盖率仅15%,远低于城区的60%,多数家庭缺乏基础康复知识,传统帮扶模式对心理关爱和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

城区常态化服务:用艺术与耐心敲开“心门”

每周二下午,志愿者们都会准时抵达润苗康复中心,开启这场“爱心约定”的课堂。项目团队结合特殊儿童认知特点,构建“一对一艺术课堂+情绪引导+认知启蒙”三维服务模式,让专业康复融入日常陪伴。

为保障服务连续性,项目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专属“成长档案”,动态记录课堂专注时长、主动互动频次、技能掌握情况等细节。2024-2025学年数据显示,中心特殊儿童的课堂专注时长从平均8分钟提升至13分钟,每周主动与志愿者互动的频次增加3-4次,不少孩子从“抗拒肢体接触”转变为“主动分享作品”,康复效果显著。

精细管理:专业护航,让志愿之路行稳致远

“星语心愿”项目能十年深耕、成效卓著,离不开学院构建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体系,从志愿者选拔到服务落地,每一环都以“专业适配”为核心标准。在招募遴选环节,项目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招募模式:线上通过学院公众号、志愿者QQ群发布含服务纪实视频的公告,直观展示服务场景与价值;线下在校园人流密集区设摆点,核心成员现场讲解答疑,吸引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学生参与。组织培训环节聚焦“场景化能力提升”,定制分模块培训内容:核心模块涵盖特殊儿童行为特征、课堂辅助技巧、艺术课程设计等。服务过程中,项目实行“双负责人”制度,城区与乡村各设1名负责人,统筹课前任务分配、课中实时督导、课后反馈收集;搭建线上沟通群,及时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流程顺畅高效。

在资源整合方面,项目构建“校地联动”资源网络:与润苗康复中心共建实践基地,获取专业康复指导与服务场地支持;联动乡村村委会,协调服务场地与家庭对接事宜;整合高校社团资源,募集手工材料、教具等物资,有效降低服务成本,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成效斐然:双向成长,让“星光”照亮多方天地

十年坚守,“星语心愿”项目不仅让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更有温度,更实现了特殊儿童、志愿者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在特殊儿童成长层面,城区服务对象的课堂专注度、主动互动频次显著提升,精细动作与社交能力持续进步。润苗康复中心教师非教学任务占比大幅降低,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认可项目对特殊儿童康复工作的支撑作用。

在志愿者成长层面,参与项目的学生均熟练掌握情绪引导等核心技巧,沟通协调、临场应变能力在校园志愿服务能力测评中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特殊儿童的近距离接触,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特殊群体关怀意识明显增强。

在社会影响层面,项目形成的“机构访谈+家庭走访+问卷调研+实地蹲点”需求调研模式,被大学生云报、新湖南、潇湘晨报等5家新闻媒体报道,相关报道阅读量超5万次,有效提升了社会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度。

从2015年的首次尝试到如今的品牌项目,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星语心愿”项目用十年坚守诠释了高校的社会责任,用专业与爱心为特殊儿童搭建起通往光明的桥梁。未来,这份“润苗”初心将继续薪火相传,让更多特殊儿童在关爱与专业的护航下,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航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