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下乡”|泥土写就的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8 17: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岚、何沁怡   阅读 7.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2025年7月2日,盛夏七月,阳光恰如一幅晕染的水彩,烘托着怀化托口山水的灵秀与热烈。带着一份炽热与憧憬,我们踏上了这片被山川环抱的土地。作为宣讲组的一员,我本以为此次活动不过是一次“走过场”的基层宣讲,可真的扎进村子里才发现,那些清晨的露水、午后的蝉鸣,还有村民递来的凉茶与眼角的笑意,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写了我的想法 —— 原来 “三下乡” 从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心与心的遇见,我们在泥土的气息里,慢慢读懂脚下的土地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乡镇调研篇:走村入户,把 “乡愁” 记进问卷里

为了摸清当地闲置房屋的实际情况,为实践队后续工作提供扎实的数据和基层声音。天一亮,我就跟着调研组的同学抱着厚厚的一沓调研问卷出了门,顶着大太阳,我们挨家挨户进行上门走访。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户村民在得知我们来调研时,热情地把家门打开,不仅详细告诉我们房子的建造年份、经历过几次修缮,还非要我们坐下歇歇脚。我们说时间紧,就站在屋外简单聊了几句。临走时,村里的阿姨突然从家里端出几块冰镇的西瓜,硬是塞到我们每个人手里,说:“外头热得很,吃点我们家种的西瓜解暑。”

我们笑着连声道谢,嘴里咬着清甜的西瓜,心里却莫名泛起一阵湿润。那一刻,手中的问卷忽然不再显得沉重。我深深意识到,笔下记录的数据,不仅是房屋过往故事的注脚,更承载着村民对家园的牵挂,以及对闲置房屋盘活的热切期盼。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带着温度的数据,真正成为推动房屋焕新的力量,不能辜负,这一口清甜里藏着的满满期待。

▲图为上门走访调研闲置房屋情况。通讯员 龙权 摄

非遗宣讲篇:讲堂授遗,把 “乡韵” 种进童心里

作为宣讲组的一员,我的任务之一是为镇上的孩子们讲授一节侗族非遗文化科普课。备课的时候,我总想着做些特别的尝试,于是便借着专业知识,把怀化托口周边侗族村寨里那些会 “说话” 的老建筑,变成了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课本。​

那堂课的教室里,孩子们眼神亮晶晶的,安静地坐在木椅上,脸上带着些许好奇与期待。为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我特地准备了许多图片资料,还试着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去讲解那些听起来有些 “生涩” 的名词:榫卯结构、牛腿撑、风雨桥……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几个孩子课后还追过来问我:“老师,那我们家的木楼是不是也是这种结构呀?”​

我笑着点点头,心里清楚,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知识与乡土已然搭起了一座小小的桥。那些看似遥远的 “非遗”,其实就藏在日常的街巷里;而他们自己,既是这些文化的见证者,未来也是文化的传承者。这种从身边建筑里生长出来的文化自信,比任何课本知识都更有力量。

▲图为孩子们分享建筑创意画心路历程。通讯员 龙权 摄

老屋测绘篇:尺量老屋,用“新屋”重筑怀化三里

工作之余我也常常去测绘组帮忙,测绘的重点在一个名叫三里村的地方。这个村子曾因新修水电站整体搬迁,如今的新村庄在阳光下整洁安静。村干部热情地带着我们逐户查看房屋结构,了解房屋年限与改造需求。他们并不觉得我们是“外来学生”,反倒像对待远方回家的亲戚一样热情。测绘组的成员们打开支架,站在烈日下,一丝不苟的记录着改造房屋的数据,

全站仪镜头里,老屋的每一道裂缝、每一根梁柱都被精准捕捉,转化成数据流淌在屏幕上。这些数字,将是 “新质盘活空屋之形” 的第一块基石。一位叔叔蹲在门槛上,看着同学们在图纸上勾勒老屋的新轮廓,忽然感慨:“当年搬迁后,我以为老房子就只能这样了。现在才明白,老房子不是只能拆,用对了法子,照样能活出新生。”​

▲图为记录闲置房屋数据。通讯员 龙权 摄

我望着测绘仪反射的光,忽然读懂了 “砼筑乡韵” 四个字的分量:“砼” 是钢筋与水泥的硬度,是土木工程的专业力量,能让老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留住原有筋骨;“乡韵” 是木梁的纹路、土墙的温度,是村民舍不得丢弃的生活记忆。当精准的测绘数据遇上对家园的热爱,这些闲置的老屋终将从沉睡中醒来 —— 或许会变成飘着柴火香的民宿,或许会改造成陈列老物件的村史馆,而每一块砖瓦里,都将装着三里村崭新的日子。

这一程的三下乡,带给我的远不止于任务清单上那几项完成项。对我而言,这是一次真正“走进人群”的经历。在返程的车上,我脑海里反复回响的是村里阿姨的话:“希望你们以后还回来看看。”那时候我才明白,这样的下乡,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调研、宣讲、测绘,它更像一次精神上的扎根。我们走进乡村,也让乡村走进了我们心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