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0月18日,一场关乎生命守护的特殊课程在教学楼内庄严展开。本次大型急救技能培训活动由东莞市红十字广东医科大学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相关负责人统筹主持,近千名来自人文管理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的2025级新生共同参与。在东莞市红十字会专业讲师的系统指导下,同学们认真学习了心肺复苏、AED规范使用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关键救护技能。这场以“理论讲解+实操演练”为特色的大型培训,不仅提升了新生的应急救护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尊重生命、勇于担当的种子,为校园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青春防线。
清晨准备,保障有序
时针尚未指向清晨八点,教学楼内的宁静已被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忙碌身影打破。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东莞市红十字广东医科大学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活动伊始,他们便全员提前到岗,迅速投入签到台布置、物资分发、多媒体调试等准备工作。细致的安排与引导,确保了后续环节的流畅进行。他们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用默默的付出编织成一张无形的保障网,为整场活动奠定了严谨、有序的基调。
理论为基,急救入门
在“黄金四分钟”理论课上,讲师以“C-A-B-D”口诀为核心,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流程: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使用AED),并强调把握急救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同学们凝神聆听,不时低头记录要点。
针对气道异物梗阻,讲师生动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剪刀、石头、布”定位法:剪刀定位于脐上两指,拳头抵住,另一手包住快速向上冲击。简结口诀使关键步骤深入人心。


(图一为老师给同学们示范胸外按压技巧) (图二为老师指导学生使用AED)
(图三为助教在老师指导下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图四为老师演示婴幼儿异物梗阻的急救法)
互动问答,深化认知
理论讲授后的问答环节,瞬间点燃了全场的学术热情。同学们踊跃举手,对答如流,清晰而准确的表述不时引来阵阵掌声。现场思维碰撞,气氛热烈而融洽。面对疑惑,老师耐心解答、拨开迷雾。这一问一答之间,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批判性思维与学术好奇心的激发,展现了新生们卓越的领悟力与求知欲。
实操演练,学以致用
实操环节成为全场焦点。多具训练假人分布在六个教室,由校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助教们一对一指导。人文与管理学院的王同学在练习后感叹:“原来规范的胸外按压需达到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看似简单,实则是对体力和技术的双重考验。” 专注的练习让同学们对急救工作者的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名学子在同一时刻展开练习,每一个标准动作的背后,都是对生命最直接的敬畏。这场实操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普及急救技能的重要意义。

(图五、图六为同学们在助教的指导下实操心肺复苏)
结语
中午12点,培训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临床医学专业的李同学表示:“这次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守护生命的技能。今天在假人身上的一次按压,都可能在未来挽救一个真实的生命。” 这份收获与感悟,必将伴随同学们的学医之路,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正如红十字会讲师所说,急救技能的普及任重道远。未来服务队将持续开展急救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急救教育成为校园必修课,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高高飘扬,共同编织校园安全的防护网。

(图七为老师、志愿者与参训同学合影留念)
撰文|余盈莹、潘欣羽
供图|邝政、陈彤桐、梁禾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欣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广东医科大学千名新生同练“救命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