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东莞市红十字广东医科大学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顺利举办了新晋志愿者应急救护专项培训。本次活动特邀东莞市红十字会资深指导老师现场授课,面向服务队百余名新晋志愿者,系统介绍了红十字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生动讲解并演示了心肺复苏(CPR)技能,并组织全体参训志愿者进行了实操练习。此次培训旨在增强新晋志愿者对服务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注入新的志愿力量。
追溯人道之源,铭记红会初心
培训伊始,指导老师李颖围绕红十字运动的起源背景、历史沿革及其在全球的发展脉络,为新晋志愿者们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讲解。她结合医科大学鲜明的育人特色与医学人文教育理念,生动阐释红十字精神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指导老师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个国际公认的救援标识,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种族与文化的普遍人道主义理念,体现了人类在灾难与危机面前团结互助的共同价值追求。在详细介绍红十字会“三救三献”的核心职责——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以及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的内容时,指导老师特别鼓励志愿者们要将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

(图一为老师在做开班动员)
讲解深入浅出,剖析操作要点
在急救技能教学环节,老师围绕心肺复苏(CPR)的理论基础与操作规范展开了系统而细致的讲解。在课程中,逐步演示了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状态,以及如何高效启动应急反应系统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老师重点解读了高质量胸外按压的核心参数,按压频率控制在100至120次/分钟,并阐释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的重要性及其对恢复心泵功能和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此外,老师全面介绍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流程,概括为“开、贴、插、电”四个简明步骤,并指出在公共场所发生心源性猝死时,早期使用AED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系统讲解,志愿者们不仅掌握CPR与AED的操作要点,也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急救知识体系。


(图二为老师演示按压胸部的姿势,图三为老师演示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演练赋能精技,模拟筑牢根基
为强化理论学习效果并提升实际动手能力,本次培训专门设置了心肺复苏的实操演练环节。在红马甲助教团队的细致指导下,新晋志愿者们分组开展模拟训练,借助训练模拟人逐项练习胸外按压的姿势、力度与节奏,人工呼吸的开放气道与吹气技巧。红马甲助教们针对每位志愿者的操作细节进行一对一指导并纠正,确保动作标准、流程规范、用语清晰。通过现场环境的模拟与体验,志愿者们不仅掌握了急救技能的核心要领,更在心理层面建立起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沉着应对、敢于施救的自信与能力。此次实操训练有效巩固并深化前期理论教学成果,为志愿者们今后在校园内外有效参与急救响应、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打下基本能力基础。


(图四为志愿者请教红马甲动作要领,图五为志愿者考核)
本次新晋志愿者培训活动的成功开展,系统传授了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关键急救技能。通过回顾红十字会的历史发展,深入阐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及急救知识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志愿者深刻体会到红十字会不仅仅是一个从事救护救助的专业组织,更是一项凝聚全球共识,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崇高事业。此次活动既提升了新晋志愿者的急救技能,加深了对红十字会的理解,又为校园安全体系和社区急救网络建设储备新生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昀馨 责编:赵先声 + 投诉举报

传承红会精神,练“救”真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