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文化传承与乡村文旅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山东财经大学“田野之声·石匣有戏”调研团队深入探究了吕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吕剧的唱腔特色、曲调特色和选材特色,团队旨在了解这一地方戏曲形式的现状,并探寻其在当代社会的民俗与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调研活动于10月19日抵达济南章丘石匣村,开启了一场深入挖掘戏曲文化与历史记忆的探寻之旅。
迷戏体验:在粉墨登场中触摸非遗脉搏
上午,团队成员沿着石匣村的青石板路,来到古色古香的戏台。迷戏作为吕剧的分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在当地群众中有着深厚根基。
在戏台上,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老艺术家们字正腔圆的唱腔、韵味十足的台步,将剧中人物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更令人欣喜的是,两位同学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从化妆到扮戏并学习了经典剧目《井台会》的片段,完成了她们对传统戏曲的深度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梆子戏曲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梆子戏曲
大家围在妆台前,看化妆师以油彩勾勒眉眼,那一抹抹鲜艳的色彩在脸上晕染开时,仿佛就与百年前的戏中人有了跨越时空的联结;再换上绣着精致纹样的戏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体会到戏服背后的工艺传承。随后,在老艺术家的耐心教学中,两位同学学着甩水袖——那水袖扬起时如流云舒卷,落下时似惊鸿掠影,力道与韵味在起落间达成精妙的平衡;看似简单的圆场步,实则每一步都蕴含着对角色心境的表达;一句句学唱经典唱段,那唱腔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却又有着直击人心的情感张力。亲身站在戏台上的那一刻,同学们才真正明白,迷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代代艺人对情感、对生活的细腻表达,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是戏曲传承的鲜活载体。当老艺术家说起“咱们迷戏,唱的是故事,传的是情义,少了这份真心,戏就没了魂”时,大家更是深刻体会到戏曲传承背后的匠人匠心与文化坚守。这种亲身体验,让学生们体验到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触的文化生命,也让大家对戏曲传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有了切肤之感。

▲图为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以及梆子传承人的合影
村史馆:在老物件里瞥见乡土风情一角
体验完迷戏,团队成员们来到石匣村村史馆,馆内老物件无声诉说着村庄的岁月风情。在古村溯源馆中,墙上呈现着“章丘梆子传承路线”,梆子源起秦腔,后经流传,结合当地的特色,逐渐演变成“章丘梆子”。随后成员们来到梆子艺术馆,这是展馆的核心展区。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清朝戏服、民国剧本、百年锣鼓等珍贵藏品,物件虽历经岁月洗礼,斑驳老化,然每一件皆蕴含着独特的历史韵味,透露出古人的非凡智慧。艺术馆的墙上,陈列着关于梆子戏曲的角色行当、经典剧目、伴奏乐器、表演功夫、梆子脸谱的详尽文字介绍,辅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令团队成员对梆子文化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图为梆子脸谱图
 ▲图为梆子起源演变图
▲图为梆子起源演变图
孟姜女纪念馆与墓:在历史遗迹中感悟传说魅力
下午,团队前往孟姜女纪念馆与墓。孟姜女的传说在石匣村流传甚广,这里的纪念馆以图文、雕塑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孟姜女的故事脉络。在馆内,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细节,以及这一传说在当地的衍生与发展。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传说文化的感染力,更思考着历史故事在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活化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以及指导老师参观孟姜女纪念馆
交流与感悟:石匣村的文化传承启示
调研尾声,团队成员与石匣村的文化工作者展开交流。他们提到:“迷戏、民俗、孟姜女传说都是石匣村的文化根脉,我们既要守好这些根脉,又要创新传播方式,让年轻人愿意了解、主动传承。”
此次石匣村调研,于“石匣有戏”团队而言,是一次戏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场历史与民俗的深刻对话。从迷戏的粉墨春秋里,我们看到了戏曲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未来,团队将持续讲好石匣村的文化故事,助力乡村农文旅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更多人看见石匣村的文化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嘉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一针一线,织就海南黎族纹饰的文化华章
一针一线,织就海南黎族纹饰的文化华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循迹海岱文明,探寻文明基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循迹海岱文明,探寻文明基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解码邯郸历史,探寻文化根脉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解码邯郸历史,探寻文化根脉 山东财经大学“敢当会创”调研团队:深挖敢当文化底蕴 赋能文创产业突围
山东财经大学“敢当会创”调研团队:深挖敢当文化底蕴 赋能文创产业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