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牛筱超、刘笑非)国家“十四五”规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系统梳理泰山石敢当文化脉络,精准把握文创开发现状,探寻可持续的产业转化模式,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敢当会创”调研团队整合多专业力量,于7月12日至26日,分赴泰安、济南等多地的文化市场、博物馆、特色小镇、乡村田野,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展开立体化调研,以青春智慧助力泰山石敢当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溯文化之源
为调研泰山石敢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现存形态等问题,文化溯源分队于7月12日至19日赴泰山石敢当金石博物馆、石敢当小镇、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桑家庄村、泰山石敢当文博馆(泰山民俗博物馆)、泰安市博物馆会展中心陈列室及岱庙等地展开实地调研。
7月12日,团队来到泰山石敢当金石博物馆进行调研。团队成员与馆长进行了深度访谈,系统观摩了馆藏的泰山石敢当实物及拓片。馆长详细解析了石敢当从原始灵石崇拜到民俗文化符号的身份演变历程,并对比展示了山东本地与江浙、闽南等地区石敢当形象的显著地域差异。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传统拓片制作技艺,感受了工艺的流程与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在泰山石敢当金石博物馆参观学习
7月13日,团队前往石敢当小镇展开调研。通过系统记录其碑林石刻的形制与纹饰,团队发现石敢当造型多样,规格、材质各有不同,是生生不息民间文化的独特写照。
▲图为团队成员系统记录碑林石刻的形制与纹样
7月18日,团队来到泰山石敢当文博馆(泰山民俗博物馆)实地调研。馆长卢宏刚向团队介绍了馆藏代表性碑刻的来历与故事,帮助团队梳理了石敢当的五大主要形象体系。详细说明了石敢当文化从朴素的灵石崇拜逐步演变为“泰山之重,敢当天下”精神品格,指出了内蕴的“平安吉祥”意味,为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讲述。卢馆长还向团队分享了博物馆在教育推广、文创尝试等方面所做的活化探索。
▲图为团队对话泰山民俗博物馆馆长卢宏刚
7月19日,团队到泰安市博物馆会展中心陈列馆及岱庙参观学习。团队成员认真研读了陈列馆中关于泰山石敢当的展板资料并参观了岱庙的古迹遗存。通过实地调查团队进一步加深了对泰安地区文脉的理解,明确了石敢当在泰山历史文化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图为团队在泰山市博物馆岱庙参观学习历代石雕陈列
探产业之困
为系统调研石敢当手工雕刻技艺传承现状、手工与机械雕刻差异对比、市场供需矛盾及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产业调研分队于7月19日至26日,直击生产与市场一线,深入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和泰山周边的文创商店等地展开集中调研。
7月25日,调研团队走进泰山周边多家文创商店,通过与店主、店员的深度访谈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跟踪记录,深入探寻泰山文创产品的开发逻辑与市场偏好。团队同时观察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已突破价格的单一导向,不少游客在挑选时会主动询问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既为理解泰山文化元素转化、消费偏好及定价逻辑提供了一手资料,也为挖掘文化IP价值、制定文创开发推广策略提供了现实依据,让成果更贴合市场与传播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察看市面上的石敢当文创产品
调研团队深入文化腹地与产业前沿,挺膺担当,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青春叩问传承创新。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拓展,更是一场与传统工匠精神和民族记忆的深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经验智慧、共同情感。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为我们留下一个了解历史、回望过去的窗口,更为砥砺前行提供精神动力。接下来,团队成员将立足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多元学科优势,深入分析调研数据和材料,为讲好“敢当”故事、激活文化基因、赋能产业升级贡献青春方案,促进泰山石敢当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这一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化自信自强的有力支撑。
▲图为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泰安市博物馆会展中心陈列馆参观学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筱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