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师生深耕非遗保护,以AI技术赋能大邑刘氏庄园灰塑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11 12: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丽   阅读 55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主导的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AI赋能非遗灰塑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以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202510615014)完成了阶段性研究工作。通过校馆合作、实地调研与技术融合,为四川非遗灰塑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

作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内留存的灰塑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川西民俗文化与传统工艺的重要载体。为让这一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组建专项团队,自项目启动之初便开启了系统的筹备工作。团队首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系统性资料收集,全面梳理刘氏庄园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及现存保护状况等基本内容,厘清了灰塑从原料配比到塑形、彩绘的完整技艺流程。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宋莉娜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与研究兴趣,明确每位成员的核心研究方向,涵盖 “灰塑技艺数字化采集”“AI 模型构建与修复模拟”“中西文化融合研究”“灰塑技艺传播” 等领域,为项目推进奠定了清晰的分工基础。同时,团队积极与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对接,成功搭建校馆合作桥梁,为后续实地调研与数据获取打通了关键通道。

今年 5月,项目团队迎来关键的实地调研阶段。在宋莉娜老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集中前往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开启深入调研。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深入参观庄园内的刘文彩公馆、收租院等核心区域,近距离观察庄园内留存的代表性灰塑作品,详细记录作品的尺寸、纹样、色彩留存状况等,通过高清摄影、3D 扫描等技术完成首批灰塑数据的采集。调研期间,团队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专题交流,围绕灰塑日常维护难点、传统技艺传承现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让团队成员对非遗技艺的 “活态性” 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为后续研究筑牢实践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当前,项目已进入后期成果深化阶段。团队成员按照既定研究方向,持续开展资料补充与数据分析工作:技术处理组基于实地采集的灰塑数据,搭建 AI 图像识别模型,探索灰塑纹样智能修复、数字化建档的技术方案;文化研究组则结合外国语学院优势,挖掘灰塑背后的中西文化融合,撰写非遗文化推广文案,助力灰塑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宋莉娜老师全程跟进,针对论文逻辑、数据准确性等关键环节逐一指导修改,确保研究成果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

“非遗的保护不仅要留住技艺,更要找到与现代社会对话的方式。” 宋莉娜老师表示,团队希望通过本次项目,将 AI 技术与传统灰塑技艺深度融合,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案,既为大邑刘氏庄园灰塑构建更系统的保护与传播思路,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创新性传承提供参考。下一步,团队计划将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推动AI赋能非遗保护的实践落地。

撰文 | 曾丽

图片 | 宋莉娜

审核 | 宋莉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