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剪绘就非遗路,丹心传承文化魂

发布时间:2025-11-12 22: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柳晶晶   阅读 64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国内

一、儿时堂前学剪红——腊月灶台边的剪纸启蒙

腊月里,寒气浸透了每一寸空气,可我家堂屋里却暖意融融。外公将大红宣纸铺在八仙桌上,裁纸的“唰唰”声,仿佛是新春的前奏。村里的乡亲们陆续登门,小心翼翼地捧出写好的春联纸,期待着为这份墨香添上灵动的剪纸纹样。

外公戴着老花镜,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将红纸折起。铜剪刀在纸上游走,宛如灵动的蝴蝶,牡丹、梅花、蝙蝠等图案,就从他的剪刀下悄然绽放。牡丹花瓣层层叠叠,梅花枝干苍劲有力,蝙蝠翅膀上的纹理细腻入微,每一个图案都栩栩如生。外婆则在一旁,用细毛笔在红纸上勾勒出胖娃娃、鲤鱼等轮廓,随后剪刀起起落落,梳着冲天辫的娃娃怀抱着金灿灿的鲤鱼跃然纸上,喜庆又可爱。

我坐在小板凳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剪纸的碎屑如红雪般簌簌落在地上,又飘到我的棉袄肩头。等乡亲们都心满意足地带着镶上剪纸花边的春联离去,外公便把剩下的红纸裁成小块教我剪雪花。我攥着儿童剪刀,笨拙地模仿着外公的动作,虽然剪出的“雪花”歪歪扭扭,但外婆依然笑着将它们贴在窗户上。

除夕夜,全村的门楣上都飘扬着镶着剪纸的春联,红底金字与精致的图案相互映衬。而我家厨房门上,贴着我剪的歪歪扭扭的“囍”字,在烛火的映照下,散发着别样的温暖与喜庆。那些在寒冬里翻飞的红纸,那些从稚手中诞生的剪纸,不仅装点了新春,更将浓浓的年味与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记忆里。

二、师范求学与草原行——八零年代的纹样求索

后来,我十五岁考了丹阳师范学院,学习的是幼师专业。但剪纸始终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参加了学校的艺术社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剪纸的创新。我的舅妈是劳动模范,经常到扬州去,她带回来的扬州剪纸,都会送给我,我就会一直钻研摸索。在八十年代呢,我跟随我的爱人一起到了山西大同和内蒙一带地区,他是在那边当兵。每年去那边,看到那边的剪纸氛围很浓,有很多比赛、展览,街道上到处都有人摆摊卖剪纸,所以那个时候呢,就对剪纸兴趣更加浓厚了,经常拿一个笔,拿一个本子,去临摹人家的图案,然后自己拿回家仔细钻研。

在剪纸艺术的探索之路上,我深知仅靠自己闭门造车远远不够。起初,我日夜沉浸在剪纸书籍与教程里,无数个日夜,我对着薄薄的纸张反复琢磨、练习。从最基础的握剪姿势开始,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我不断尝试不同的纸张质地,感受它们在剪刀下的不同反馈;反复研习线条的流畅与转折,为了让那看似简单的曲线能在纸上灵动呈现,不知耗费了多少纸张,磨钝了多少把剪刀。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感到自己在技法与创意上的瓶颈。

于是,我踏上了拜访徐龙泉师傅的路途。徐师傅堪称剪纸界的大师,他的艺术之路漫长而精彩。六岁时,他便在书法的墨香中启蒙,一横一竖间,奠定了对线条与结构的敏锐感知。到了十六岁,他已练就一手绝活儿——无需事先勾勒纸稿,便能心有成竹地直接操剪,让纸张在指尖与剪刀的默契配合下,幻化为精美绝伦的图案。

徐师傅专注于丹阳剪纸,汉字是其中鲜明的特色。他对汉字的理解与演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无论何种汉字,在他的剪刀下,都能以六种以上的字体完美呈现,篆书的古朴、隶书的典雅、楷书的端庄……每一种字体的剪纸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汉字与剪纸融合的千年故事。

三、新北门小学的午后——三尺讲台边的剪纸课

从师范院校毕业那年夏天,蝉鸣在枝头喧闹,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踏入了新北门小学的校门,如愿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周围不少人都对此感到疑惑:一个学师范的,怎么整天和剪纸打得火热?在旁人眼中,语文教学与剪纸艺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在我心里,它们皆是文化的鲜活载体,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剪纸成为了一座独特的桥梁,连接着学生与古老的文化经典。每当讲解古诗词,我都会提前花费大量时间构思、创作剪纸作品。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剪出红日西沉,黄河奔腾,一座高耸的鹳雀楼矗立在旁,一位诗人凭栏远眺的画面。当我将这幅剪纸在讲台上徐徐展开,学生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原本藏在文字背后抽象的意境,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喜,仿佛顺着剪纸中的线条,走进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诗人所见之景。在剪纸的辅助下,诗词不再是生硬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学生们对诗词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琅琅的诵读声中,多了几分对古人情怀的感同身受。

作为班主任,我希望能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于是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起初,响应的学生寥寥无几,只有那么三五个孩子,带着对未知的好奇报名参加。我们的工具也十分简陋,几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剪刀,几沓略显粗糙的红纸,便是全部家当。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每一个午后或傍晚,我们聚在教室一角,我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最基础的折叠方法,如何让纸张在指尖乖乖听话,折出规整的形状;一点点讲解裁剪的技巧,怎样下剪才能让线条流畅自然。孩子们学得全神贯注,眼神里满是对新技能的渴望。

慢慢地,教室里的欢声笑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看到我们剪出的精美图案,那些原本观望的孩子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加入。我们的队伍逐渐壮大,从最初的几张课桌,扩展到占据教室的半壁江山。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们的进步日新月异。从最初歪歪扭扭的线条,到后来能剪出精致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的作品开始在学校、市里的比赛中崭露头角。记得那次市里的比赛结果公布,当得知我们的学生斩获多项大奖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高举着奖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那一刻,望着他们兴奋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我深知,我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剪纸技艺,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种坚韧传承的精神,它将在这些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从香港到曼谷的剪刀——国际赛事里的意外惊喜

我曾经参加了许多比赛,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华剪纸巡回展。中华剪纸巡回展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剪纸这一非遗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剪纸爱好者参与,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我有幸参与了香港站、泰国站、韩国站和日本站的比赛。

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赛,渴望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平台上,展现自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与热爱。备赛期间,我一头扎进剪纸创作中。每一张红纸在我眼中都承载着无数的可能,我精心构思着图案,反复琢磨线条的走向,力求每一刀都精准无误。手中的剪刀在纸张间游走,似是与我心意相通,随着我的思绪,慢慢勾勒出细腻的纹路。

比赛现场气氛紧张又热烈,看着周五高手如云,我既紧张又兴奋,满心期待能得到认可。评委们专注评审时,我的心一直悬着。终于到了宣布结果的时候,现场鸦雀无声。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居然都没有我,但是当我听到“特等奖获得者--郑静”时,大脑瞬间空白。等反应过来,周围已是如雷的掌声,那种从觉得落选的失落到此刻被巨大惊喜击中的感觉,难以言表。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更是对我一直坚守的剪纸艺术之路的褒奖。

从那以后,我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类剪纸比赛和展览,我的作品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从其他优秀的剪纸艺术家那里学到了很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丹阳剪纸。

我最喜欢的一幅剪纸作品是《狮子拱绣球》,它是彩色剪纸。它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狮子,上面是一个小狮子,下面是绣球,周围则是采用了一些传统图案来装饰。图案主体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神兽形象——狮子,借鉴了民间神话传说里神兽的特征,大眼阔口,毛发以多彩线条呈现,寓意守护和辟邪。狮子上方还有小狮子造型,层层递进,增加画面层次感。四周装饰纹样,有传统回纹、花卉纹等,回纹连绵不绝,象征福寿延绵,花卉纹则增添了鲜活之感。这幅作品色彩运用大胆,红、黄、蓝、粉等色彩碰撞,却又和谐统一,这是从传统民间艺术色彩体系中汲取灵感,既保留古朴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

五、正则小学的师徒时光——剪纸工作室的日常教学

随着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都来找我学习剪纸。一开始,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教一些身边的朋友和学生,但后来找我的人越来越多,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传承剪纸技艺的好机会。

还记得初次见到朱海燕老师,那是在正则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她充满期待的脸上。她是我收下的第一个正式徒弟,对剪纸艺术满怀热忱,眼中始终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可彼时的她,在剪纸技艺上几乎是一张白纸。

我从最基本的握剪刀姿势教起,手把手地纠正她的手势,那剪刀在她起初生涩的手中,像是不听使唤的调皮孩子。折纸也是关键的第一步,我耐心地示范着每一个折痕的精确位置,她学的全神贯注,眼神里满是认真。每日,我都会给她布置练习任务,从剪直线开始,那看似简单的直线,在她的剪刀下却总是歪歪扭扭,极不流畅。但她从不气馁,每天都挤出好几个小时沉浸在练习中,远超出失败,又一次次重新拿起剪刀。

技法固然重要,可剪纸文化的内涵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于是,我带着她穿梭在博物馆的长廊间,看看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古老剪纸作品,给她讲述着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从民俗节日到民间传说,从祈福纳祥到生活百态。我们还一同拜访老师傅,听他们用带着岁月沧桑的嗓音,诉说剪纸艺术的传承脉络与深厚底蕴。在这一路的学习中,朱海燕老师对剪纸的理解愈发深刻,手中的剪刀也愈发灵动。慢慢地,她的作品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像条流畅自如,图案也渐渐有了神韵,更难得可贵的是,她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不再只是模仿,而是能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剪纸作品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她已然成为了丹阳市级非遗传承人,看着她的成长,我满心都是欣慰与骄傲。

朱海燕老师出师后,我的剪纸传承之路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实验幼儿园的王璐老师、司徒文体中心的钟方娥老师,她们带着对剪纸的热爱相继成为我的徒弟。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桌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纸张、形态各异的剪刀,在柔和的灯光下,热烈地讨论着每一个剪纸创意。

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深知创新的重要性。为了让剪纸艺术能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的光彩,我们开始大胆尝试。在选材上,我精心挑选丝薄料,当传统的剪纸纹样在那轻薄如翼的布料上呈现时,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制作立体剪纸发夹的过程更是充满挑战,我们反复试验不同的折叠与粘贴方式,一次次调整角度和比例,只为了能将原本平面的图案赋予生动的立体感。当那些精致的立体剪纸发夹佩戴在人们的发间,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焕发出别样的魅力,那一刻,我们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正以全新的姿态熠熠生辉。

六、退休后的校园课表——2019年至今的剪纸课堂

2019年,我退休了,本可以好好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但是我却闲不下来。在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欢剪纸艺术。

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提出给孩子们上剪纸课。学校领导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也想借此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快就为我安排了课程和场地。就这样,我又回到了校园,开始了我的剪纸教学之旅。

如今,我在多个学校都进行剪纸教学活动,涵盖了丹阳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院校。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会先从一些简单有趣的图案入手,比如小动物、小花小草,让他们通过剪纸感受艺术的乐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进行主题创作,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融入到作品中。

除了在课堂上教学,我还会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剪纸活动和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剪纸水平,还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看到他们在剪纸中收获快乐和成长,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每天都过的很充实,虽然忙碌,但却充满了意义。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把自己所学的剪纸技艺都传授给孩子们,让丹阳剪纸这颗文化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柳晶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