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10日讯(通讯员 新时代青年画像调研队) 2025年9月,“以哲观世,以情察青——新时代青年画像调研队”在此对青年哲学学者归伶昌老师进行了专访。
从留德归国、深耕中世纪哲学的学术研究者,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再到收获十五万知乎粉丝的“学术科普者”,归伶昌教授的成长轨迹里,既饱含着个人对哲学的赤诚热爱,更清晰折射出国家与高校人才政策对青年学者的有力精准托举。
围绕“政策赋能与青年共振”的核心主题,归老师结合自身求职、科研与教学经历,向调研队分享了对青年人才政策的切身体验与深刻感悟,不仅展现出国家政策对青年学者发展的坚实支撑,更勾勒出新时代青年学者多元发展的无限可能。
一、求学与职业发展:偶然与规划交织,政策是关键“助推器”
谈及自身的学术与职业路径,归伶昌老师笑称“充满了偶然性”。但这些偶然背后,对青年的政策支撑始终是让他能沉下心探索的“定心丸”。赴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留学的经济压力便是他要面临的难题之一。若需独自承担所有的学习与生活费用,便不得不分散学术精力。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资助提供了充足的额度,为其减轻了经济压力,“即便博士读了五年,也能安心完成学业”,归老师回忆道。这份支持让他在德国的学术研究少了后顾之忧,得以专注于中世纪哲学核心议题的研究,为后续学术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020年博士毕业时,恰逢疫情席卷全球,线下求职受阻,归老师的求职之路便以线上为主。最初,他选择入职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开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第一步。入职不久,他便尝试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对青年学者而言,这不仅是科研能力的“试金石”,更是融入学术圈层、获得资源支持的关键入口。让他意外的是,首次申报便成功立项,“这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是极大的肯定”。项目资助不仅为他提供了科研经费,也让他有更多机会与领域内的前辈学者们交流,快速打开学术视野。
一年后,归老师转入华科,开启了学术生涯的新阶段。华科的人才政策,让他感受到了高校对青年学者的“精准呵护”,让青年人不用为生计焦虑,无需急功近利追求成果,平稳度过最难的起步阶段,可以安心投入长期研究,有底气坚持学术道路,对职业发展太重要了。
二、多样获得感:学术认可与多元价值并重,新媒体同样是“自我赋能”新路径
在归老师眼中,高校青年教师的“获得感”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涵盖教学、科研、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验——有人在课堂上因启发学生思考而获得满足,有人在科研中取得奖项饱受认可而倍感振奋,而他最珍视的,是“学术认可度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当国外学者在论文中引用我的研究成果,当参加学术会议时同行学者说‘你的观点给了我新的启发’,这些瞬间带来的成就感,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有力量。”“同行认可”与“思想共鸣”成为支撑他深耕的重要动力。
这份对多元价值的追求,也自然延伸到了他的新媒体实践中。2015年,归老师在知乎开设账号,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中世纪哲学太小众了,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晦涩、无用’,我想通过通俗的语言,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领域在讨论什么,也向大家回应‘哲学有什么用’的社会疑问。”他会以学术严谨的视角,探讨大众关注的各类话题,回答众多现实性问题;也会用生活化的例子拆解抽象理论,让原本晦涩的文字变得通俗易懂。
如今,他的知乎账号已积累十五万粉丝,成为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科普大V”。而这份实践,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自我赋能”。一方面,它丰富了生活——科研陷入瓶颈、感到枯燥时,与网友的互动能缓解部分压力;另一方面,它拓展了研究视角:“有网友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中世纪哲学,这些跨界观点有时会给我的论文带来新的灵感”。在归老师看来,知乎账号的运营,让他真切感受到“工作不仅有学术价值,更有额外的社会价值”。
谈及高校青年学者的获得感,归老师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者不必局限于校园内的单一身份,大可借助新媒体拓展价值边界,这也是“自我赋能”的重要路径。他同时建议,政策层面可将“社会影响力”,如优质科普成果、公众学术传播贡献等纳入青年学者评价的参考维度,因为这不仅能鼓励更多人参与学术知识科普,也能让评价体系更贴合不同学科的特点,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队员访谈收获:看见青年学者的“双重身份”,重塑对“政策赋能”的认知
在与归伶昌老师的深度交流中,参与访谈的调研队队员们不仅深入认识青年学者的成长困境与发展需求,更对“政策赋能”与“自我赋能”的深层关联,形成了远超预期的全新认知。
队员徐黄奕认为:“归老师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政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提供安全感与成长空间’。就像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不仅是钱,更是让学者能专注学术的底气,华科的‘新手保护机制’不仅是薪资,更是对青年学者沉淀期的尊重。而在科研外,归老师用知乎账号科普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青年学者可以有‘双重身份’,这对我们思考职业发展路径也大有启发。”
访谈尾声,归老师提及“哲学家永远是青年”,核心正在于哲学家始终保有对世界的探索欲与好奇心。或许,政策赋能的终极意义,正在于守护这份难能可贵的探索欲。让政策赋能与青年学者的真实需求同频共振,助力他们将心中对学术的热爱,转化为绵长持久的学术生命力——这亦是我们未来在青年发展相关研究中,需要持续聚焦的核心方向。
撰文 | 徐黄奕
图片 | 刘羽童
审核 | 李旖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新时代青年画像调研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