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无障碍出行:师大语科院学子对话手语公益先锋胡晓波——解密手语无障碍地铁项目的实践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10 20: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思霂 焦悦 周琪悦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当城市的地铁呼啸而过,便捷的公共交通是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出行选择,但对聋人群体而言,“畅通无阻”仍需跨越语言与信息的鸿沟。为推动手语无障碍地铁项目落地生根,师大语科院学子们成立“青创未来”小队,特别专访了聋人手语教师胡晓波老师。作为深耕手语公益领域的实践者,他不仅用专业搭建起沟通桥梁,更以行动点亮聋人群体的出行希望。以下是访谈的核心内容,走进无障碍出行建设的实践之路。

一、初心启程:一位特殊老师的成长

“大家好,我是胡晓波,一名聋人手语教师。多年来,我始终在做一件事:让聋人群体‘被看见’‘被听见’。”访谈伊始,胡晓波老师用手语配合文字介绍道。

谈及成长胡晓波老师出生于重庆,3岁时因过敏导致听力受损。父母从未放弃,先将其送到普通学校读书,但因听不清教学内容,始终跟不上节奏,与老师、同学相处疏远。后来主动向父母提出转学,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终于感受到集体的团结,和同学们自然融入。凭借努力,胡晓波老师考入重庆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江苏师范大学任教,教手语课已近7年,期间还考入本校研究生并顺利毕业。

二、痛点直击:聋人群体的出行“拦路虎”

在多年服务中,胡晓波老师总结出聋人群体地铁出行的三大核心障碍:

1、信息断层:广播通知、临时变动等听觉信息无法实时获取,突发情况(如列车延误)时易陷入恐慌;

2、沟通壁垒:多数工作人员不懂手语,纸质交流效率低,紧急求助时难以精准表达需求;

3、环境陌生:标识系统以文字、语音为主,缺乏手语翻译或视觉化提示,换乘、购票等流程对聋人不够友好。

三、项目落地:从“有”到“优”的关键突破

针对手语无障碍地铁项目,胡晓波老师直指核心:“技术落地要先‘接地气’。”他认为,项目需优先解决三个问题:

1.  实用性:手语翻译设备或指引系统需贴合聋人日常用语习惯,避免“书面化手语”导致理解偏差;

2.  全覆盖:不仅要在站台、车厢设置服务,更要延伸至购票、问询等全流程,形成“闭环无障碍”;

3.  持续性:建立聋人反馈通道,定期更新服务内容——比如新增线路时同步上线手语指引,避免“一建了之”。

在推广层面,他建议:“走进聋人群体‘主战场’——通过手语社群、线下活动点推送信息,联合聋人博主用手语录制项目教程,比单纯的文字宣传更有效。”

四、青春力量:大学生参与的“三维坐标”

“大学生是无障碍建设的‘新鲜血液’,你们的热情能打破固化思维。”胡晓波老师对青年力量充满期待,并给出具体建议:

1、知识储备:系统学习《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规,理解聋人群体需求的法律依据;

2、技能提升:学习通用手语,重点掌握交通场景高频词汇(如“需要帮助吗”“直行左拐”等);

3、实践行动:从“陪伴出行”做起,记录聋人遇到的具体障碍,为项目提供一手数据——“你们的调研报告,可能就是政策优化的起点。”

五、未来展望:让无障碍成为“日常风景”

谈及未来,胡晓波老师的期待清晰而坚定:“希望手语无障碍地铁能成为‘标准配置’,更期待看到跨群体的无障碍融合——比如为视障群体增设触觉指引,为行动不便者优化坡道设计。”

他特别强调:“无障碍不是‘特殊照顾’,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城市服务的基础。当聋人能自主规划地铁行程,当残障朋友无需‘求助’就能顺畅出行,这座城市才真正做到了‘包容’。”

此次访谈不仅是一次经验分享,更是一场行动号召。手语无障碍地铁项目的推进,需要像胡晓波老师这样的深耕者引路,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以实践为笔,共同书写“出行无障、沟通无碍”的城市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