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鸡鸣岛,这座因《爸爸去哪儿》而被更多人熟知的海岛,不仅有碧海蓝天的诗意,也曾面临海岸生态保护的挑战。8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砺山海社会实践团队的踏上这座风景迷人的海岛,用专业知识为海岸环境治理注入青春力量,成为海岛生态保护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抵达鸡鸣岛后,实践小队成员们便迅速投入考察工作。鸡鸣岛的海岸线以基岩为主,间杂少量砂质滩涂,部分路段需要在礁石间穿梭,脚下的岩石被海水浸泡得湿滑,他们顶着烈日、踏着海浪,对海岛岸线进行全面勘察与记录。看似简单的漫步,实则是对海岸整体形态的系统梳理,摸清了岸线的‘骨架’,才能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岩石海岸的侵蚀状况与产状走向,到潮间带生物的生存环境,再到沿岸垃圾的分布特征,队员们拿着专业仪器仔细测量、记录,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们对海岸生态的关切。
“这里的海岸线形态独特,但部分区域存在泥沙淤积和植被退化的问题,长期下去可能影响海岸的生态平衡。”实践队长王昱涵实地考察后说道。针对发现的问题,团队结合地质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知识,经过激烈的讨论磋商后与当地渔民进行了交流,分析问题成因。海岸的王大妈是一位渔民,与海为伴了二十个年头有余,至今仍然每日早起赶海并捡拾沿岸的部分垃圾,她的经验为地砺山海实践小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此同时,实践小队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为海岸治理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形成了“民间智慧+专业知识”的良性互动。
实地考察过后,识别植被种类被实践小队列为了一项重要指标,他们会统计不同植被的分布范围:在海浪冲击较强的南岸,植被以低矮的肉质植物为主,覆盖率不足20%;而在相对平缓的北岸,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形成了零星的群落,覆盖率能达到40%左右。“植被是海岸生态的‘晴雨表’,它们的生长状况直接反映了环境的适宜程度。除此之外,对岩石的考察也尤为重要。队员们手持地质锤,轻轻敲击岩石表面,观察其坚硬程度和破碎情况;用放大镜查看岩石的矿物组成,判断是否为花岗岩或片麻岩。队员们将地质罗盘紧贴岩石表面,读出数据后,立刻记录在表格中——这是在测量岩石的产状,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这些数据能帮助分析岩石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
在沿岸垃圾考察记录方面,在队员们随身携带的表格里清晰地列出了“塑料类、玻璃类、纸质类、渔业废弃物”等分类,每发现一件垃圾,都要对应类别做标记,并记录其分布状况与在垃圾中占比多少。经过调查发现,游客集中的区域,垃圾以食品包装为主;而渔民活动频繁的北岸,更多是废弃的渔网碎片和泡沫浮球。由此队员们总结得出,垃圾的分布与人类活动轨迹高度相关:码头周边50米范围内,垃圾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平均每10平方米能发现4-5件;而人迹罕至的南岸礁石区,垃圾相对较少,但偶尔能见到被海浪冲上岸的塑料微粒。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保护海岸生态是我们地质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地砺山海实践队成员们表示,此次鸡鸣岛之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未来将继续带着专业知识走进更多需要的地方,用青春汗水守护蔚蓝海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之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