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蝉鸣阵阵。24 级预科生梁家瑶怀揣着紧张与憧憬,加入教育科学学院暑期青葵支教团,以徐州睢宁县南门小学七年级七班班主任的身份,开启了为期 10 天的支教之旅。在这短暂的时光里,语文基础课的墨香与民族特色课的斑斓,共同勾勒出这个夏天最鲜活的印记。
初任班主任,年纪尚轻的梁家瑶内心忐忑不安,如同怀揣着一颗发烫的石子。“如何让孩子们信服?如何在威严与亲和间找到平衡?如何让这短暂的 10 天真正留下知识的印记?” 这些问题在她心头反复萦绕。幸运的是,同组老师的经验分享以及嘉怡学姐的悉心指导,为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开学日的破冰活动宛如一场及时雨,在欢声笑语中,梁家瑶悄然将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铭记于心。当最后一个孩子带着笑容离开教室,她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定,晚风中都弥漫着释然的甜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早读课上,孩子们清脆的吟诵声划破晨曦,梁家瑶的第一堂语文课便在这样的韵律中拉开帷幕。她捧着课本坐下,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初中时光,随后缓缓铺开古诗理解的脉络。40 分钟的课堂犹如一条流动的星河,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求知光芒,化作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梁家瑶不断前行。当孩子们举着课本围拢过来,那些猝不及防的提问让她心头滚烫 —— 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师生间眼神交汇时迸发的星火。
民族特色课的铃声响起,梁家瑶总会换上缀满暗纹的民族服饰,头顶的红玛瑙与绿松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屏幕上闪过的民族风光图、耳畔流淌的古老歌谣,将孩子们带入遥远的文化秘境。当广西绣球被抛向空中,划出的弧线里不仅有欢声笑语,更有 “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相拥” 的种子在悄悄发芽。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笔记本上歪扭却认真的记录,都是比任何勋章都更为珍贵的收获。
▲图为志愿者梁家瑶在课堂上分享民族文化知识
暑气蒸腾的午后,支教工作也曾面临手忙脚乱的时刻。个别孩子偷偷藏起手机,课间追逐的身影扰乱了走廊的宁静,喧哗声偶尔盖过讲课的语调。但望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梁家瑶忽然想起 11 岁的自己 —— 那时的雀跃与顽皮,不正是生命力最鲜活的模样吗?在一次次促膝长谈中,每个孩子都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课堂的节奏终于如夏蝉的鸣唱般,热闹而有序。
支教汇报演出的灯光暗下,七年级七班的光影舞台剧落下帷幕。离别的不舍与归乡的期待交织,却终究抵不过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温暖。10 天的时光里,课桌上的粉笔灰、后背的汗渍、离别时孩子们塞来的玩偶,还有家长私信中那句 “孩子说每天最盼你的课”,都在诉说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 它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如夏夜细雨,于无声处滋润心田,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家瑶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