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12日讯(通讯员 新时代青年调研队) 2025年10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新时代青年画像调研队”走进这片孕育了中国引力物理研究的精神高地,与引力中心党委副书记刘跃龙展开了一场围绕基础研究、青年成长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对话。
自1983年创立以来,引力中心在罗俊院士的引领下,历经四十余年的潜心探索,已经稳步成长为国际引力常数测量领域的重要阵地。此次访谈不仅揭开了“长期攻坚、技术传承”背后的科研密码,更生动勾勒出几代青年学者在“测地观天”使命召唤下的精神轨迹与成长历程,为新时代青年投身国家战略科研、勇担科技自强使命提供了真实而深刻的参照。
一、扎根山洞,静守时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十五载春秋,研究人员扎根山洞,潜心探索引力世界的奥秘。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守,才换来了如今国际上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G测量值……”在引力中心大厅,调研队员们在党委副书记刘跃龙的带领下观看宣传片,从宏观布局的“天琴计划”,到微观精密的重力测量项目,大家追寻着前沿科研的发展脉络,切身感受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求知道路上的执着与艰辛。
这是一场跨越二十余年的科学长跑——从1998年测得的G值首获国际收录,到2018年在《Nature》发表达到国际最高精度的成果,再到2025年再度刷新纪录——引力中心以不懈的坚持,生动诠释了基础研究中最可贵的“长期主义”。而在这条漫长征途中,黎卿、刘建平、邬俊飞等一批青年学者已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登上顶级期刊舞台,成为“重大项目历练+核心技术突破”双平台育人模式中最鲜活的注脚。
二、青年画像,使命如磐:使命驱动下的科研生力军
随着访谈的深入,一幅以使命为底色的青年科研人群画像逐渐清晰。目前,引力中心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比近六成,他们已成为科研攻坚、技术研发与管理协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刘跃龙书记指出:“在引力中心,青年最可贵的特质是愿意将青春投入一个可能十年方有突破的方向——不唯热点,不唯论文。”他强调,“测G”早已超越单纯的科研任务,更内化为一种精神传承,铸就了团队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这种向心力,也体现在高度协同的科研管理机制中。刘跃龙进一步解释道:“我们中心老师的科研经费,都授权给中心统一管理与调配。这在外界是难以想象的。这背后,一是大家都真心想把‘引力’这件国家大事做好;二是所有人都相信中心能做到公平公正。”正是这种“目标共识”与“制度信任”,构成了引力中心能够集中力量、协同攻坚的深层基础。
除了经费的统筹支持,引力中心更以自主搭建实验平台的广阔空间吸引并锻造青年才俊。刘跃龙书记举例说道,“我们有位年轻教师,从起步阶段中心就为其提供经费,支持他搭建自己的实验平台,助力他将想法落地、真正做成事。”这样的科研环境,不仅给予青年科研工作者充分的自主权,更让他们在实战中锤炼能力、建立信心。
在使命的召唤与制度的托举之下,一批有理想、能坚持、善协作的青年科研生力军正茁壮成长,成为中国基础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三、政策落地,成长共振:从制度保障到科研获得感
在政策承接与引领层面,引力中心始终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对接并深度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布局。刘跃龙指出:“我们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更是国家科研战略的建言者和推动者,其中国家‘引力波探测’重大专项的设立,就源于我们团队持续的建议与推动。”
同时他强调,青年科研工作者真正的“获得感”,来源于做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当真正把事做成,国家自然会给予相应的荣誉与资源。那一刻,青年科研工作者会深切体会到,自己是在为国家做事,是在为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四、展望未来,沃土育才:为青年营造更友好的科研生态
面对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发展的共性挑战,刘跃龙坦诚直言:“目前最大的现实挑战,在于收入与付出仍不完全匹配。”但他同时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保持战略定力与长期眼光,“起步阶段不要过多纠结于现实条件,也不要总把目光放在短期收入上。只要沉下心,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彼时个人可能反而看淡了曾经追逐的物质回报。”
在科研环境的优化方面,刘跃龙特别强调实干精神与组织引领的作用,“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时,党员就应当带头攻坚,不喊苦、不叫累,多付出一些,把任务完成好——这就是对国家和团队最大的贡献。”
访谈结束后,调研队员尹明华在笔记中写下深刻感悟:在引力中心,令人震撼的不仅是高精度仪器,更是那种近乎信仰的科研坚守。一群甘于寂寞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正以青春回应着国家的战略需求——这便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使命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新时代青年画像调研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