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31日讯(通讯员 魏文婷)当跨海公路的最后一段路程在车轮下延展,海山乡的轮廓便在乐清湾的烟波中渐次清晰。这座隶属于浙江台州市玉环市的海岛乡镇,四面濒海,陆域面积仅7.32平方公里,却藏着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密码、渔耕文化的千年积淀,以及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为探寻“慢生活”与康养文旅的融合路径,团队深入海山乡的街巷渔港、山林海岸,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倾听需求,记录下这场关于生态、文化与发展的调研之旅。

▲图为海山群岛
初抵海山,便被这里的自然禀赋深深吸引。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滩涂湿地保护区,成片的红树林沿着海岸铺展,成为黑嘴鸥越冬、白琵鹭繁殖的天然乐园,也让这里成为我国最北端的大规模红树林景观区。潮起潮落间,芦苇摇曳与海浪低语相映成趣,81.2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浅海、海涂与山地构成独特的地理格局,贝藻虾蟹等八大养殖基地孕育着新鲜的海鲜食材,为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沿着乡间小路前行,渔民晾晒的鳗鱼干散发着咸鲜气息,老旧渔船泊在渔港,与远处的玉环大桥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海岛画卷,原始的渔家风情扑面而来。

▲图为实地调研
在调研访谈中,团队既看到了海山乡的发展潜力,也摸清了当前面临的现实瓶颈。近年来,海山乡乘着乡村振兴与“浙里康养”的政策东风,投入6000多万元推进文旅“微改造、精提升”,建成文化公园、景观大道等设施,引入星空营地、帐篷集市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里的旅游开发仍存在诸多短板: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管理,优质旅游产品与特色IP缺失,导致景点同质化明显;宣传渠道分散,自媒体内容质量不足,品牌知名度难以突破地域限制;游客互动与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复游率有待提升。一位经营民宿的村民坦言:“我们有好山好水好食材,但不知道怎么包装推广,游客大多是周边城市的短途客,留不住人也带不动消费。

▲图为文化公园等设施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机遇,让海山乡的转型发展箭在弦上。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下,康养产业年增长率达9%,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而康养用户群体正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中青年参与度已超中老年人。浙江省“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玉环市推进“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建设,将海山岛群纳入六大文旅融合区块,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发展蓝图。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追求身心放松的亚健康人群、注重家庭康养的中青年家庭,还是热爱户外的海钓、骑行爱好者,都对海山乡的慢生活体验充满期待,这与团队提出的“去海山 慢生活”核心创意不谋而合。
为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团队实地踏勘规划了三条特色路线:徒步骑行路线串联红树林景观与健康步道,让游客在晨曦中感受海风与绿意;文化游点路线深挖渔家文化与红色资源,通过渔文化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工坊展现地域底蕴;携宠悠游路线则适配新兴市场需求,在步道、营地设置宠物友好设施,打造差异化体验。针对文创产品短缺问题,团队结合红树林、海浪等元素设计IP形象“海海”“山山”,开发纪念币一卡通、中药沐浴露、养生香薰等文创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消费价值。

▲图为特色路线及IP形象
调研尾声,站在南滩码头远眺,落日为海面镀上金辉。海山乡的美,在于其原生态的自然肌理,更在于其等待被激活的文化基因。此次调研让团队坚信,以“慢生活”为核心,以康养旅居为载体,通过IP塑造、路线优化、产业融合,海山乡必将突破发展瓶颈,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岛秘境,转变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而团队所做的,正是搭建起自然与人文、政策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让这座海岛的每一缕海风、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滋养心灵的康养馈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独特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文婷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乐山乐水乐悠悠,踏浪寻山问振兴——嘉兴南湖学院海浪山韵团队乡村振兴调研纪实
戈马曾护千村静,今朝研学万农兴——嘉兴南湖学院沙角卫团队乡村振兴调研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