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佳节文脉,润童心成长——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生活智慧”主题课程

发布时间:2025-08-14 2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颖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为了让乡村孩子们深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的郑珊珊老师,在建始县景阳镇革塘坝社区教学点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生活智慧”主题课程。通过系统讲解与趣味互动,带领孩子们走进传统节日的世界,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与生活智慧。

课程开篇,郑老师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切入,对比生日等个人庆祝形式与传统节日的集体属性,强调春节、端午等节日作为全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意义。她结合农历历法知识,解释传统节日的周期性特点——春节固定在正月初一、中秋定于八月十五,这些时间安排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与敬畏之心。同时,她以“团圆”“感恩”等关键词为线索,引导孩子们理解节日背后的精神内核,让大家明白这些情感共识构成了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在讲解节日起源时,郑老师从三个维度展开。在农耕文明层面,她举例说明春节最早源于上古岁首的祈年祭祀,冬至则因“数九”农闲演变为庆祝丰收的节日,展现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神话传说层面,她介绍七夕与“牛郎织女”传说、元宵节与“上元天官赐福”神话的关联,说明民间故事对节日习俗的影响;历史人物层面,她讲述端午与屈原、寒食节与介子推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节日承载的先贤纪念意义。

随后,课程聚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讲解春节时,郑老师结合“年兽”传说,解析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等习俗的由来,对比古代守岁与现代跨年的形式变化,凸显“辞旧迎新、团圆相守”的不变内核。她还详细介绍了倒贴“福”字的谐音寓意、压岁钱“压祟”的传说,以及年夜饭中“年年有余”的象征意义,让孩子们感受习俗背后的吉祥寓意。

端午部分,郑老师以《续齐谐记》记载为依据,讲述粽子起源与屈原的关联,介绍挂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绳等习俗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粽子的图片,让孩子们感受习俗的地域多样性。讲解中秋时,郑老师分享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传说,解析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习俗的寓意,强调月饼象征团圆的文化内涵。课程最后设置“知识快问快答”环节,通过互动巩固孩子们对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吃饺子等习俗的理解。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授课教师郑珊珊,她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能把传统节日文化带进乡村课堂,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些节日里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的精神密码,希望孩子们不仅知道‘过什么节’,更能明白‘为什么过节’。未来,我们还会设计包粽子、做月饼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真正成为传统节日的传承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