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中央宣传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焕发非遗光彩,7月3日,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古泉·妆糕”实践队赴泉州市,开展以“指尖造物,捏塑古泉民俗”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古泉寻访: 一捧糯米团里的千年匠心
泉州妆糕人,作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唐代中原礼俗,以糯米粉塑形,经十多道工序制成民俗人物,藏着闽南人的信仰与烟火气。
为更好地守护传承泉州非遗“妆糕人”,实践队员们前往泉州洛江区寻访“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铁师傅。在作坊里,实践队员们见证了妆糕人制作材料——传统米团的诞生。张师傅详细讲解了糯米粉与粳米粉的黄金配比,并现场演示了煮团、揉制的关键步骤。“做妆糕人,先得把米团伺候好。”坚守妆糕人多年,张师傅不仅技艺精湛,更对材质进行了创新性改良,通过科学研制更新配方,将妆糕人的保存期从原来的一个月大幅延长至数年,为这项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染糕成画: 斑斓色彩里的传承智慧
米团冷却后进入调色环节。张明铁师傅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染色方法。“以前咱用胡萝卜汁、地瓜泥、红豆沙染色,现在虽有现成的色素,但老法子的温润感,机器替代不了。”他指尖翻飞,米团瞬间变幻出鲜活色彩。队员们惊叹之余,更注意到张师傅对染好色米团的细心呵护——蒙上塑料布防止干裂,这份对材料的敬畏令队员们深受触动。
指尖生花:从骨架到“梳妆”的魔法
实践队员们紧随张明铁师傅的讲解,目睹了妆糕人从骨架搭建到精雕细琢的全过程。张师傅强调:“做妆糕人,骨架是骨气,妆饰是灵气。”他熟练地包裹米团,塑造雏形。最令队员们屏息凝神的是“妆”的环节:雕刀轻挑、角梳细刮、骨簪点压,十几种手法行云流水,朴素的米团在张师傅指尖逐渐显露出生动的眉眼与飘逸的衣纹。正是几十年对非遗妆糕人的坚守,让张师傅练就了一手精湛技艺。
青春与传统的对话:让老手艺“潮”起来
“以前走街串巷卖妆糕人,小孩们追着跑;现在知道这手艺的年轻人少喽。”张明铁师傅在接受实践队员们的采访中说道,话语中虽有感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他特别提到:“政府的重视和推广,让妆糕人走进了学校,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传承人杨金凤老师也深有同感:“有了政府的重视,妆糕人这项非遗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妆糕人”这门老手艺走进了传习所,面向社会各界和青少年传授技艺,走出了国门,向多国宣传这千年匠心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队员们在学习妆糕人制作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围绕“如何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与师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张师傅提出“可以做些动漫形象嘛,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潮流”,“古泉·妆糕”实践队成员则决定通过拍摄宣传视频和设计系列文创的方式,帮助这门“老手艺”跟上“新潮流”。
青年赓续非遗文脉:创新助力古泉妆糕焕新光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与传承人深度交流,充分理解了张师傅所说“卖的是手艺,买的是情怀”的内涵:从米团的揉制到人物的塑造,每一步都蕴含着专注、坚守与创新的匠心精神,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极大地增强了实践队员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以“古泉·妆糕”实践队为首的青年们将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和现代传播手段,成为创新非遗传承的年轻力量,让像泉州妆糕人这样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供稿: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古泉·妆糕”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