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钟易、吕锦怡)为推动乡村实现更好发展,用初心践行助力乡村振兴使命,广东理工学院青耘助农实践团于2025年7月5日至7月11日奔赴肇庆市怀集县连麦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助农实践活动,七天里,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村落巷陌,以实干为笔书写助力乡村发展的青春实践故事。
▲图为实践团出发前大合照
乡村初遇:实践团首日的烟火与成长
7月5日,实践团历经两个半小时车程抵达怀集连麦中学,初入乡村,带着几分新奇与忐忑从“异乡客”成为“村里人”。初到住宿地,斑驳的课桌椅旁堆着满满当当的行李与物资,成员们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分工协作,整理物资、打扫卫生或布置住所,在原本空旷的房间里,搬动物资的磕碰声、彼此鼓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短短两小时,散乱的住所便被收拾得井然有序。这场热火朝天的 “安家行动”,成了他们褪去拘谨、融入乡村的第一个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初到连镇中学整理物资
午后,顶着烈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文岗峥晖园。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认真聆听农业科普知识,随即将目光落在园里挂满枝头的梨、桃等各种作物时,才真切体会到农作中蕴藏的乐趣。傍晚,简易厨房飘出饭菜香,虽不精致,却满是烟火气,围坐吃饭时,碗筷碰撞声、笑声交织,实践团与乡村的联结悄然萌芽,成为实践首日记忆点。
破茧之路:实践团在调研、文化、农活中蜕变
7月6-8日,实践团展开多元实践,从与乡镇干部围坐畅谈振兴之道,到钻进田间地头学农活、悟耕耘,如一场场 “蜕变试炼”,让成员们在调研与实践中破茧,悄然蜕变为懂农情、接地气的 “乡村实践者”。7月7日,实践团与连麦镇团委书记、宣传委员围坐一堂,开启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会议室里,前辈们分享乡村振兴故事与经验,回忆乡村环境整治的艰辛,成员们认真聆听并记录。成员们的眼神里,既有对“扎根土地”实干精神的震撼,更有对乡村振兴深意的思索。这场对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蜕变不是喊口号,是一辈辈人扎根土地、实干拼搏的成果。
▲图为实践团与镇团委书记、宣传委员开会
7月8日,实践团一头扎进农田,清晨六点就跟着农户们学习摘韭菜花,弯腰、分辨、掐断,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成员们手忙脚乱,但最后每个人都在欢声笑语中采摘一大把,成就感满满。
▲图为实践团在农田学习摘韭菜花
下午,成员们在稻田里拔草劳作,在泥土中领悟耕耘意义,还开展趣味比赛,为田间添活力,被拔出来的草根歪歪扭扭地倒在田路上,像青春的注脚,让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在沾满泥土的劳作中落地生根、化为真切体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稻田里帮助农民拔草
绘梦助农:直播带货的实践答卷
7月10日,实践团成为直播间里的“新农人”,走进文岗峥晖园,在挂满果实的果园中开启实地直播宣传。直播间里,成员们举着连麦镇特产——大又多汁的文岗蜜梨、脆甜的鹰嘴桃,用生动话术热情介绍:“咬一口,汁水直飙,这是连麦镇的‘自然甜’!”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直播间带货
下午,实践团走进“乡村小课堂”,给村里老人小孩讲防溺水知识、教自救互救方法,并发放提前准备的文具和帆布包等物资。在科普中,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遇到疑问时结合实际耐心解答,把安全意识一点点种进村民心里。
▲图为实践团和为老人孩子讲防溺水知识后合影
成长回望:从实践收获到未来展望,青春力量续航振兴路
7月11日,实践团开展调研,带着连日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再次走访果园、农户家。成员们来到文岗峥晖园,钻进挂满果实的果林,向园内工作人员细细询问今年蜜梨、鹰嘴桃的挂果量、销路走势,以及电商合作中遇到的物流成本、包装设计等实际难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产业发展的 “痛点” 与 “盼点”,认真了解产业发展、倾听村民心声。
▲图为实践团向园内工作人员调研果园情况
总结会上,成员分享“三下乡”收获,从“怕走乡间路”到“留恋泥土香”,从“不懂农作活”到“能当‘老把式’”,“三下乡”不是简单的实践,是把“青春小我”融入“振兴大我”的成长课,更懂得青春力量要主动扎根乡村沃土,在振兴实践中绽放光芒。
▲图为实践团开启总结大会
七天里,广东理工学院青耘助农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助力振兴,将知识化作乡村发展动能,把青春故事写在希望田野。未来,他们也将持续出发,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
审核 | 吕锦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锦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