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乡韵・青春助振兴 —— 衢州学院“万担兴村队”解码余东村“头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4 13: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雅宁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当绚丽的农民画装点白墙黛瓦,蓬勃的乡村旅游吸引八方来客,这个“中国十大农民画村”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村支书心头最深的忧虑。2025年8月5日至13日,衢州学院“万担兴村队”—— 山区县村干部素质及履职能力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子们,深入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开展驻村调研。这支由6名队员组成的实践团队,聚焦 “艺术赋能乡村发展”,通过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探寻当地以农民画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解码基层干部引领发展的”头雁密码”。

“咱们村书记不容易,但能耐不小!”在余东村万月仙老师的工作室里,这位被称为 “浙江省百名巧手”的“宝藏奶奶”,提起村书记时语气里满是认可。她坦言:“村书记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从产业规划到日常治理,桩桩件件都得盯。可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农民画的名气打出去,项目也引来了不少。”余东村万月仙老师一边填着学生带来的问卷,一边和学生们分享她眼中的村支书。

▲图为谢雅宁与万月仙老师交流

告别万月仙老师后,队员们顺着巷子走去,一间间农民画工作室与融合农民画元素的咖啡馆随即映入眼帘。农民画不仅装点街巷,更深度融入经营业态,工作室、咖啡馆成为展示窗口,串联起创作、体验、消费环节,直观呈现产业创新实践。不同空间里,农民画与新业态有机融合,本土文化符号持续焕新。与此同时,闲置场地、文化资源与消费需求精准衔接,构建起特色发展生态,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探索中稳步前行。沿途偶遇的村民,谈及这些变化,都笑着感慨“村子越变越有活力,咱农民画也越活越出彩。”

▲图为程慧玟收集村民问卷

队员们随后到村书记余晓勤家拜访,朴实亲切的他立刻放下手中活计,接过问卷耐心填写。访谈中,村支书在自豪介绍如何“以农民画为笔,绘就共富新图景”,成功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的同时,也坦诚道出了村干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村农民画产业起来了,游客也多了,但最头疼的是村里青壮年外流太严重,‘空心化’问题很突出。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来、留下来参与建设,是急需破解的难题。”这与万月仙老师提到的困境不谋而合。这些细节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村干部的能力素养既要在资源匮乏中逢山开路,也要在现实制约中遇水搭桥,破解这些瓶颈正是村干部们提升履职效能的关键。

▲图为谢雅宁拜访余东村村书记余晓勤

结束时余书记因村里事务匆忙离去,还笑着说 “家里门不关也没事”—— 原来他当村书记数十年,白天大门总为村民敞开。“村支书带领村民把农民画做成大产业的故事令人振奋,余书记以农民画为媒,打造“研学+文旅+电商”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的实践,凸显出产业创新力、文化凝聚力与资源整合力三大核心素养,这次调研我们既看到村干部在资源有限条件下‘无中生有’的智慧,也更深刻理解乡村振兴需要政策、人才、能力的系统性支撑。”团队队长谢雅宁在调研后深有感触。

▲图为余东村图书馆

据悉,本次实践共回收有效问卷412份,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当看到村民们期待的眼神,我们就知道,这份责任有多重。”接下来,团队将以详实的调研报告、生动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等形式,将村干部的经验与挑战呈现出来,力求讲好浙江山区县特色鲜明“领头雁”的奋进故事,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来自基层一线的“青年观察”与智慧支持。

撰文|谢雅宁 朱洋洋

图片|程慧玟 章怡宁 张宇航

审核|郭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雅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